[中国社会科学报]郑功成:建设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制度
发文时间:2023-03-09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了这一论断,并进而指出,“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这些重要论述对正在走向定型阶段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新时代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应当以追求并实现高质量为核心任务,争取早日全面建成能够永续造福世代中国人民的高质量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
社会保障改革稳步推进
现代社会保障是伴随工业社会兴起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它以依法强制的社会共享机制化解着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平等,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孕育出来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考察现代社会保障发展史,可以发现两个基本事实。一是现代社会保障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存在正相关关系。凡是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凡是正在推进现代化的国家也都在建设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社会保障被视为国家现代化的“标配”。二是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可以化解社会风险,并推动国家发展与增进人民福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其作用发挥的效果,只有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行稳致远。
我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它作为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革时期。进入新时代后,开始步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为保障民生、实现共享、促进平等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近1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更是实现了全方位的飞跃。
一是实现了新旧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转型。经过全面而深刻的制度变革,我们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且以国家负责、主要覆盖城镇居民、单位(集体)包办、单一层次、免缴费型福利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保障,转化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且以政府主导、覆盖全民、责任分担、社会化保障、多层次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二是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有力保障。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10.5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近3亿人领取基本养老金,13亿多人口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等,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保障制度惠及民生的广度,其覆盖面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普惠全民的水平。不仅如此,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福祉不断增进。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自2005年以来保持连年增长,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以上、70%左右,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升,其他各项保障待遇均在同步增长,这表明人民群众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份额在持续提高。
三是对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和应对重大挑战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方面,社会保障是最大的防贫、减贫机制。如老年人皆享养老金,为有效防止和减轻老年贫困提供了有力支撑;全民医保目标基本实现,基本切断了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其他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均不同程度地减轻了保障对象的负担压力,增加了转移性收入。特别是针对扶贫对象的社会保障专项行动,确保了低收入困难群体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另一方面,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保持了正常运转并持续提升保障水平,而且通过及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给人民群众吃下了最可靠的定心丸,充分显示了这一制度的坚强韧性和卓越功能。
四是在法制建设、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如我国制定了《社会保险法》《军人保险法》《慈善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2018年重构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保险经办机制也步入了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轨道。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实现快速发展,为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成功范例。
同时,与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保障的高要求相比,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法治化水平仍然偏低,二是互助共济性偏弱,三是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四是再分配作用发挥有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分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明确完善的思路”,在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上不断取得新成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可见,建设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任重道远。
推动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需要明确促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这一重要论述将社会保障置于国家发展全局之中,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与功能定位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表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将社会保障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关键是需要全面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蓝图,明确其为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全民共享的公有制属性,将人民至上、公平取向、共建共享、本土特色、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统筹规划并实质性地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与项目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确法定保障制度的主体地位及其与补充保障的融合途径,明确政府、市场、社会与个人及家庭的责任边界,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与推进措施,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保障效能,真正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系统集成、高效协同,确保人民福利一年比一年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另一方面,需要抓住未来五年的窗口期,全面优化关键性制度安排。在养老保险方面,统筹并协同推进分别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职工、城乡居民三大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统筹并协同推进不同层次养老金制度的发展,重构法定制度安排的筹资机制,与时俱进地调整相关参数,加快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通过优化政策服务指导、发展集体经济,助力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效性的提升。在医疗保障方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发展取向,明确医保制度应切实解除人民群众疾病医疗后顾之忧的基本功能定位,着力推进“三医”有效协同,通过全面优化筹资机制和推进统一待遇清单,真正实现医保制度走向公平普惠。在社会救助方面,宜扩大救助边界,全面发挥其对低收入家庭的综合性保障功能,助力救助对象逐渐跟上共同富裕的步伐。在养老服务方面,以尊重老年人意愿和满足老年人需要为出发点,加快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以助力居家养老作为主攻方向、以机构养老作为兜底、以失能评估替代单纯以年龄为依据享受待遇的政策,实现精准服务。在儿童福利方面,应树立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广泛覆盖、全面发展的儿童福利新理念,建立基本儿童服务制度,形成儿童服务、儿童津贴、儿童优待等并行发展的大格局,切实解除城乡居民育儿后顾之忧,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的福利保障。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提速,我们已经行进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也进入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期。只要真正落实好高质量建制、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
(作者郑功成,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9日第08版)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郑功成:建设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