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的人,对于我的选择,我会一条路走到底,坚持自己的理想。”这是孙萍对自己最基本的评价。对她而言,选择京剧,那就是一生的事业,一生的挚爱,她永远也离不开京剧了。
孙萍的父母是响应号召由北京到宁夏支边的医生,孙萍出生在宁夏的西吉,一岁后被送回北京上学、生活。“那个时候我就老听着收音机里的京剧段子,然后跟着 唱,也没人教我假声,但我唱着唱着就会了,到了十岁的时候我的嗓子就非常好了。”这是孙萍最初和京剧的接触,那个时候起,她就已经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京剧 了。十岁那年,孙萍进了宁夏京剧社,开始正式地学习京剧表演。这一学,就是八年,直到1978年,不满十八岁的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这 八年,为孙萍的京剧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她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练功特别苦,苦得都快练不下去了。”孙萍回忆起那段日子,仍然将练功的细节记得那么清楚,“就说翻跟头吧。这边是墙,老师站在另一边,地下搁一 根竿子,你翻跟头一定是在墙和竿子之间翻,你要是翻得不正的话,不是踢着墙,就是踢着老师。踢着墙,你自己疼;踢老师,你敢吗?”“还有拿顶,最少四十分 钟,人就这么站着站四十分钟都累,就别说倒着了。就盯着表看,这一分钟就跟一个小时似的。”
虽然学京剧如此辛苦,孙萍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是一个不会偷懒的人。在最痛苦的时候我也想的是我一定得咬牙坚持下来。我从小就很好胜,不想受到批评, 老想得第一,想得100分。如果得了99分,不是我回家父母会不高兴,而是我不愿意回家。我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很好胜,很要求完美。”
就是凭着这样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和对京剧发自内心的热爱,14岁的孙萍就凭借现代京剧《赛驼之后》在全国戏剧汇演中获得三项大奖,少年成名。然而孙萍没有 骄傲自满,她的心中铭记着一位老前辈对她说的话:“孙萍,你可千万不要如昙花一现。”将这样的话语铭记在心,孙萍没有放松过学习,在京剧的道路上也越走越 远。她进了中国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京剧院,孙萍很快就担当重任,先后同袁世海、杜近芳等名家联袂,演出过《霸王别姬》、《龙凤呈祥》等经典剧目,受 到同行们的赞赏。她已经成为了京剧院的骨干力量。
“别人都说我嫁给了京剧。因为京剧最辉煌的时候,我在;京剧最低谷的时候,我也在坚持。我到国外,和别人交流的是京剧;我回国来,从事的事业还是京剧。我 们好多同学都转行了,但是我没有。我觉得我爱京剧,我这一生是和京剧结了缘了。所以大家说我嫁给了京剧,我接受这种说法,我无悔。”
传播京剧 结缘人大
对于孙萍而言,仅仅是自己爱京剧学京剧是不够的。在她的眼中,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粹、国魂、国防。她不仅要做一个京剧表演艺术家,她还要做一个京剧艺术传播者,将京剧介绍给世界,传承给国人。
1990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室内剧院院长和艺术总监到中国访问,由孙萍负责接待,他们观看了孙萍的演出,完全被中国的古老艺术迷住了,不久,孙萍就收到匈 牙利发来的邀请函,邀请她赴匈进行文化交流。于是,孙萍夫妇受文化部及中国京剧院委派前往匈牙利,这一去就是九个春秋。她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多年的旅居国 外,传播京剧的生活。
“我们的文化必须为世界了解,这样才能影响他人。文化也是一种国防,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能影响他国的文化才能算是强国。”抱着这样的想法,孙萍先 是在欧洲将京剧的表演动作融入到欧洲歌舞剧中,创造出“动作戏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她也因为在中匈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被匈牙利总统授予了“荣誉国民 证章”,被誉为“中匈文化的大使”。随后,孙萍又赴美传播京剧,她给美国国会议员讲解京剧,将京剧和交响乐嫁接起来,与宾夕法尼亚大学交响乐团合作清唱京 剧,轰动了费城。
99年左右,由于世博会的召开以及中国申奥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孙萍经常受邀回国。在国内,她看到了国家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感觉到了国内文化和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她感到了一种责任,她开始更多地考虑在国内传播京剧,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非常危险了,这件事再不做就晚了。”
带着这样的使命和责任,孙萍回到了祖国,继续着她的京剧传播事业。在她的努力中,她携带着京剧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在纪宝成校长的支持和促成下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主任。
这是中国高校中的首个国剧研究中心,对于京剧、对于人民大学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说到研究中心的成立过程,孙萍兴奋起来。
早在06年的下半年,那时孙萍已经在准备成立国剧研究中心,她先后联系了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高校,最终她选中了人民大学。“我觉得人民大学的人文素质很 不一样,这让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胸怀祖国的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很强。我很爱这个学 校,我觉得我做这样的工作,在这个学校里不会白做,会有一批人帮助我、支持我。所以我下决心要在人民大学办国剧研究中心。”
07年的春节后,孙萍在人民大学正式开设国剧欣赏课。
07年3月,孙萍在“两会”期间就见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孙萍向纪校长表达了希望在人民大学成立一个国剧研究中心的想法,孙萍的想法得到了纪校长的赞同,国剧研究中心筹备工作迅速提上日程。
孙萍辞去了她正在长沙和广州排演的戏剧,回到北京开始做相关的准备工作。“我把在外地的事解决完后马上就回来了。虽然在外面排戏可以挣很多钱,但是我不需要,我要回来做我想做的事业。”孙萍有些激动,她的眼睛很亮,充满了神采。
就这样,在2007年10月25日,国剧研究中心正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孙萍也成为了人大的一员。
国剧研究中心成立以后,孙萍开始了更加繁忙的工作。她要联系将京剧翻译成英文,要出关于京剧方面的书籍,要努力推动京剧进大学,要在人民大学开设关于京剧 的选修课。。。。。。面对繁忙的工作,孙萍却并没有疲惫和倦怠,“我非常高兴在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开展工作。加入人民大学这样一个人文社科底蕴深厚的大 学,我们可以跨学科做出很多东西来。比如我们可以让外语学院将京剧翻译成外语,可以和国际关系学院谈文化战略的问题,可以跟文、史、哲学院谈我们的美学思 想、传统文化,可以跟新闻学院谈京剧传播。人民大学的这些学科都可以为京剧服务,或者说京剧也可以为这些学科服务。现在我们人民大学就在做这些跨学科的实 验,京剧可以为教育做一些贡献,我也感到非常高兴。”
追梦京剧 孜孜不倦
除了在人民大学成立国剧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先锋试验基地,孙萍也致力与京剧在更大范围的推广。从2003起,她就开始酝酿并提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提 案。她希望京剧学习、传统文化教育能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的兴趣。在今年的“两会”上,孙萍的这一提案终于通过了。她感到非常欣慰。
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除了关于“京剧是否应该强制进课堂”等一系列热烈的争论以外,更让她担心的是教育部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所选取的京剧段子有大部分是样 板戏。在她看来,选取京剧曲目应该慎重,由教育部召开专家论证会来论证曲目的多少和比例,而目前的状况却违背了她的原意,也引起了大的争议。“教育最应慎 重,不能耽误了孩子。”孙萍很严肃地说。
面对教育部已经做出的决定,孙萍说:“我们会做一些补救。我们会做一套关于京剧的类似多媒体教学的东西,三四个月后会送到各中小学。”
虽然在传播京剧的过程中取得这么一系列的成果,孙萍并没有满足。在她看来,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出一套关于京剧理论体系的书籍。 “京剧的表演体系非常丰富,但是它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在国外的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讲课的时候,教案都得我自己去做,在书架上,找不到一本 介绍我们中国京剧的书。我的学生下课后问我哪里可以看到相关的书籍,我也没有办法回答他们。我非常地苦恼,这么好的一个表演体系,却没有一本完整的理论书 籍。所以我希望我能做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本书将作为京剧表演体系的理论放在各个大学的书架上,表明我们京剧有理论体系了。理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孙萍,正在人民大学的国剧研究中心着手做这样的一本书,执著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京剧的魅力也在校园、在社会不断地增强。“这学期开设的 国剧艺术大观选修课反响很好,大家都很喜欢,同学们都很认真很积极,我们也在努力,要把这门课变成一门精品课。另外,国剧研究中心也在准备明年的硕士生招 生。”
孙萍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满满的信心。
采访接近了尾声,孙萍和蔼地微笑着站起来。她马上又要去做另一项工作了。“我的时间总是很紧,我没有时间去休息,没有时间去游山玩水,对我来说,只有工作 和学习。可能在别人的眼里这样很累,但是对于我而言,这是一种享受,享受你想做的事情。我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