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加强党史教育,弘扬延安精神”党外人士专题研修班举办了专业理论分享会,20余名研修班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分享会上,国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萌昀,中国人民大学侨联副主席、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孟虹,农工党中国人民大学支部委员、环境学院教授蓝虹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与各位学员共同学习讨论了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与个人身份塑造、德国的历史文化与记忆文化理论、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三个选题。
李萌昀老师以《红楼梦》中的一道名菜“茄响”展开了关于饮食文化与个人身份塑造这个有趣话题。在一般人看来,吃饭只是人为了填饱肚子生存下去的本能,事实上,饮食文化除了与某个地区的自然地理、风俗习惯相关外,更是一种塑造个人文化身份的重要表达形式。李老师表示,无论贵族饮食文化,还是文人饮食文化,目的都是为了区分,为了塑造身份。《红楼梦》中的茄鲞之所以令人艳羡,重点不在于味道,而是用来配茄子的那十几只鸡。同理,《射雕英雄传》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如果没有被弃而不食的火腿,光凭豆腐也未必能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相比贵族饮食文化通过有意的浪费和多余的繁琐来进行身份的标榜,文人饮食文化则是在贫穷的生活中被动发展出来的一种饮食趣味:既然“水陆之馔”买不起吃不到,那么不如崇尚“自然之味”。与贵族和文人的饮食文化不同,市井饮食文化追求肉食、油腻、量大,并不对味道过于计较,这反映出古代社会平民阶层的匮乏。在某些情况下,贵族和文人也会主动戏仿市井饮食,通过强烈的反差,塑造出随性、不羁的自我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脂粉娇娃割腥啖膻”。李老师旁征博引,从小说文本到现实生活,展示了饮食文化与个人身份塑造的辩证关系,引发了与会者的很大兴趣。
孟虹老师作为一位研究德国历史和文化的知名学者,从德国国名与地理特点、德意志文化起源与发展及战后德国历史反思“记忆文化”建构三大视角展开讨论。她概要讲述了自公元962年以来的罗马第一帝国、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的历史版图、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作为西罗马帝国的传承体,被赋予了其有别于其他欧洲国家的独特的国家认同;中世纪后期马丁·路德创建德意志民族语言,为德意志文化的独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50年前德国通过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在凡尔赛宫创建德意志第二帝国后,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和重建“大日耳曼帝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先后两次挑起世界大战。孟老师指出,第三帝国虽仅存十二年,却成为了德国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伤害,并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发展走向。因此,战后联邦德国积极反思历史,强调以史为鉴,凭借国家纪念日、历史记忆场所、文学和电影及艺术作品等记忆载体持续推进历史教育和政治教育,力争成为全球和平新秩序的“建构大国”。孟老师以流畅的语言、凝练的线索、清晰的记忆和深刻的内涵,娓娓道来德国千年历史文化,使与会者对德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等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她正在展开的文化记忆研究课题更是引发了与会者的参与热情。
蓝虹老师从事绿色金融研究与实践近20年,对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具有直接经验。全球各种生态环境资源已经非常稀缺,无法支撑人类迅速增长的对生态环境资源的需求,这种资源稀缺导致的危机也已经显现出来。绿色金融是运用金融手段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蓝虹借一个鹿群在被猎人逼到悬崖时为了种群繁衍中老年鹿付出牺牲的故事,表明动物为了种族的可持续繁衍和生存可以义无反顾地做出牺牲,我们作为人类更是需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他们发展需要的生态环境资源。绿色金融,就是将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代际公平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动力。蓝老师讲述了她在联合国环境署以及世界银行工作时感受到的绿色金融的发展和作用,她在贵州挂职担任绿色金融管委会主任期间绿色金融支持的绿色项目如何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政策、设计绿色金融融资方案的技术、财政和金融联动的手段等方法,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推动绿色项目落地,并运用绿色金融保驾护航,使其从绿色技术落地为绿色项目,壮大为绿色产业,从而帮助贵安新区建设成为一个绿色的新兴城市。最后,蓝老师介绍了她在绿色金融工作之余撰写的散文集。
中国人民大学“加强党史教育、弘扬延安精神”专题研修班副班长、民革人民大学支部主委、公共管理学院张秀智副教授主持了本次班级学术理论分享会。
(执笔人:张秀智,民革中国人民大学支部主委、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立波,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