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于上世纪末进入老龄型国家行列,目前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让养老问题备受关注。
“近几年来,我国建立了普遍性的养老金制度,每位老人都能按月领取一笔数额不等的养老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政府对养老服务关注不够,支持不足,正在日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立法,确保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得以实现。
说到养老,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老年人的经济来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了,子女承担老人的花销越来越不成问题;加上政府推动建立普遍性的养老金制度,待遇不断提高,老年人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保障正在得到较快地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上对养老不满的声音却不绝于耳。郑功成发现,他接触的每月退休金较高的一些老教授、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高龄老人,也在不停地抱怨养老现状,”有钱,但买不到想要的养老服务”。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总量供给不足,结构严重失衡,有效匹配不高。”郑功成评价道。
他分析说,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分为公办与民办,就民办养老院而言,目前高端的比较多,一些养老院讲规模,设施豪华,处在风景区,有的动辄用地几百亩甚至数千上万亩,异化为房地产开发,问题很多;而低端的又非常少,中国80岁以上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均超过了3000万,还有上亿的空巢老人,这些人养老服务诉求突出,但养老院基本不接收。
在郑功成看来,我国养老服务当前的发展有些脱离国情,中国老年人更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在离子女较近的地方养老,但我国没有重视和发展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多是”老人集中营”式的布局。
郑功成认为,养老服务完全可以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由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如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型的养老服务设施来提供服务,政府需要做的是扶持、培育这些组织。
“对于诸如农村五保户、城市孤寡老人等群体,政府有责任兜底,但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让社会组织提供服务。”郑功成说。
他提出,双轨并进推动老有所养。如果政府拿出1000亿元投入养老,在提高养老金水平与促进养老服务两大支柱制度安排方面应当相对均衡地配置资源。
“养老服务绝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带有公益性质,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公共投入,推进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相应的财税、金融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源投向该领域。”郑功成特别强调。
老年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无依无靠的困难老人群体,可通过政府买单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第二种是家庭富足、退休金高的群体,可交给市场调节满足其需求;第三种是庞大的普通老年人群体,则宜在政府的扶持和调节下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政府在不同的层次负有不同的责任。郑功成举例说,就普通老年人群体而言,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扶持、提供长期金融贷款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让社会化养老机构能够生存下去,但又不能收费太高;同时,通过有力监督保证其服务质量。
法制网北京3月9日讯
原文链接:[法制网]郑功成:建议完善相关立法确保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