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教育]6位大学书记校长两会观点对对碰,共谋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
发文时间:2019-03-06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2019年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教育话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起来听听6位大学书记校长怎么说
大学课程要精品化,不能弄一堆“水课”
大学教育“双一流”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培养大学生的质量,首先是课程要精品化,不能弄一堆“水课”。为了让高校教育更深入社会实际,更有前瞻性,需要更加优秀的师资配置,高校应该给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供宽松的环境。
刘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高校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学科发展新突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研体量虽不断增长,但“人多而不优、量大而不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诞生自我国本土并引领国际科技发展的原创性学术思想和独创性技术体系仍有待增强。这需要我们下大气力从多方面加以解决,而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一大批立足本土又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学者乃至一流学者去耕耘、去开拓、去实现。我们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学科发展新突破,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曹雪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
加大对人工职能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人工智能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建议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紧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和语音识别等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强化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有效供给。强化企业在技术研发中的主导作用,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开发或依托产学研结合,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建议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储备生力军。
李家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大学人才培养需由“窄”变“宽”
大学人才培养要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人才培养从“窄”口径向“宽”口径的转变,人才培养有共性更要有个性。第二是从“教”向“育”的转变,加强“育人”力度。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在第一课堂,课余也应有老师们参与的身影;希望在国家层面上,能够按照德智体美劳的分类建立一些第二课堂的平台,与我们校内的平台相结合,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三是从“松”到“严”的转变。目前本科基本没有淘汰机制,操作上也有不少难度,建议结合中国目前状况,打通本科和专科,考虑“本降专”制度,基本理念并不是淘汰学生,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吕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为人才营造环境很重要。保证待遇固然关键,这也是大家都在尽力去实现的,但是成功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是比较难的。应该让真正有水平的科研人才得到更多的发言机会,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去,才能够确保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有时候正常的人才流动也有必要的,对提高大学的整体实力也是有好处的。如果高校不重视人才待遇,不能创造好的氛围,人才的离开虽然会带来压力,但也会促进改善工作。所以,人才流动要辩证看待,避免无序挖角,要有序有效地合理流动。
窦贤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高等教育应增强自身优势,服务经济和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社会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双一流”建设中需处理来自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多重关系。必须以统筹两个“一流”为根本,以增强自身优势为关键,科学预见形势发展和风险挑战,善于整合各方力量,既宏观统筹,又抓实抓细;既久久为功,又重点突破;既增强优势,又补齐短板;既立足自我,又交流互鉴。
对高等教育来说,不仅仅是这些工作,还有社会服务。我们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引领和支撑,要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和发展战略,还要能够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
严纯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原文链接:
[微言教育]6位大学书记校长两会观点对对碰,共谋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 | 两会@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