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不设经济增速目标,对全面小康有影响吗?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发文时间:2020-05-24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5月22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国际层面来看,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从国内来看,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
由于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所以综合研判形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也作了适当调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备受社会关注。如何理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变化?如何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麻辣财经第一时间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请他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一问: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出于哪些方面考虑?
刘伟: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原因,《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客观而言,在抗疫斗争中,为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控制住了疫情传播,但也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特别是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范围有多广、时间有多长,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特别是第二产业受到影响尤其大,供需两方面双重夹击,影响非常全面和深刻,短期看来很难恢复常态增长。应该说,今年受疫情影响情况特殊,本身也不适合和常规年份简单比较。再加上当前的不确定性,不设明确具体的经济增长指标,更切合实际情况。
因为,如果设定目标过高,那么下半年经济增长压力过大,虽然我们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但政策成本过高和潜在的后遗症问题,都可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利。特别是如果把疫情发生之前,一些研究机构预测的5.5%-6%预期增速作为政策目标,那一季度GDP增速是同比下降6.8%,全年要达到6%或者以上,可能三、四季度至少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才能实现,这显然不现实。
如果目标设定过低,又有可能影响市场预期,因为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保民生、稳就业,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来支撑。所以,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依据今年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做出的决定。这不意味着经济增速不重要,更不是要放弃经济增速。
总的来说,不设定具体量化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更重要的是,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根本在于实现决胜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三大战役、完成“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等,经济增长速度应服从这些发展目标的要求。推进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具体体现即“六稳”,通过推进“六稳”守住“六保”底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二问: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能如期实现吗?
刘伟:虽然我们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但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
根据我们的测算,在2019年GDP增长6.1%的基础上,2020年经济增速保持在4%以上,就可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年新提出的“六保”任务,也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领域发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
受全球疫情影响,在供给需求双萎缩情况下,我们测算今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能在3%-4%之间。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政策刺激、制度变化、效率提升等各方面的努力,有可能达到4%以上。
需要强调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单单只有GDP这一个数量指标,关键在于“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需要着重解决不协调、不均衡的补短板问题。从这个角度说,今年增长速度不用太高,主要还是经济发展质量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这意味着,在同等的GDP增长下,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更强、发展质量更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地更为充分。
此外,从国际影响力来看,在全球预计负增长的条件下,中国保持正增长,即使增长4%左右也是相当强劲的。如果这个增速能够实现的话,那么2020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将从16%提高至17%左右,较往年明显提速。
三问: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应该如何应对?
刘伟:当前经济运行确实面临一些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境外疫情加速蔓延,对出口需求的压制;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恶化,对消费需求的压制;未来高度不确定性,对投资需求的压制。
从短期因素看,这些不利因素仍会对下半年经济产生影响。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具有超强的弹性和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持续释放强劲的需求拉动力,发展空间看我国地区发展结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发展梯度效应明显,各地区发展潜力在不断释放。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生产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应对疫情冲击的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很强。
——以创新研发为基础的日益成熟的产业体系,持续打造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还有,2020年以来,中国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将充分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反周期和危机管控能力很强。一是中国特色的宏观政策体系,能够将短期波动与中长期增长合理布局起来;二是中国政策空间很大,对于一揽子扩张计划的规模,完全有能力与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冲击的深度来匹配;三是中国政策协调能力很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投资、消费、价格政策协调配合,能够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淀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十三五”规划大部分目标都提前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也让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会。
四问:为何说守住了“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
刘伟:2019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滑,新常态下遇到的挑战加剧。加上世界格局变化日趋复杂化,尤其是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保”可以看作是通过“六稳”工作要重点完成的任务,要达到的最终成效。
之所以说守住了“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是因为“六保”涵盖微观与宏观、国内与国外、稳增长与防风险等多个方面,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从而稳住经济基本盘。
表面上看,“六保”涉及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等微观经济方面,但同时也包含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比如,就业问题和宏观经济速度相联系,没有一定的增长水平,保居民就业可能难以实现;再比如产业链供应链,不仅是企业之间的简单联系问题,也涉及国民经济循环,属于供给角度的宏观问题。而且,“六保”包含的保产业链供应链,实际上也不只是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还需要进一步恢复和国际之间的产业联系。
“六保”还考虑到了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经济战略安全,因此特别强调了粮食和石油,在疫情给全球带来极大不确定因素的形势下,这是具备战略高度的考虑。
“六保”任务如果实现,我们基本的微观经济基础就能够巩固住,基本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物价水平、国民经济结构问题等,就能趋向均衡,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也就稳住了。
总之,“六保”的六个方面工作,实际上是一个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比较全面的体系。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微观与宏观、国内与国外、增长和风险、供给和需求等多角度。所以说要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了“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
原文链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不设经济增速目标,对全面小康有影响吗?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