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衡、郭思瑶: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回顾、评析与展望
发文时间:2022-03-26来源:《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年第2期
[摘要]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价值优势、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反响。研究者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概念内涵与价值功能、制度体系与运行机理、发展前景与优化路径等议题展开了多维度研究。然而,基于文献数量与规模、关键词分布、核心作者群、来源期刊学科方向与质量、研究基金资助情况等要素的文献计量分析表明,目前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呈现系统性、学理性和实证性不足等问题。未来应从整合研究框架、拓展概念内涵、建构话语体系、推进方法创新等方面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民主话语;研究述评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与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念。自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这一重要论断之后,“全过程民主”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代名词,并得到迅速传播。2020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撰写的《中国制度面对面》以“全过程民主优势多”为标题,介绍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特点与优势。2021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专门设置“如何理解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这一问题并进行阐述。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坚持全过程民主”,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充分发挥在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
如果说从“全过程民主”的提出到正式写入国家法律是概念生成和传播的第一阶段,那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标志,这一概念进入了理论定型并得到系统阐释的阶段。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高度,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新征程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必然要求。这意味着“全过程民主”正式演变为专有名词“全过程人民民主”。在2021年10月召开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制度程序与参与实践,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优势作出系统阐述。他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三次提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新时代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之一,而且将其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价值优势、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崭新的原创性概念不仅在政治话语传播中迅速升温,而且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热烈反响。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全面评估和前景展望,既能够总结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及其特色,也有助于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为今后的研究探寻继续深化与拓展的方向。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9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保持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探讨,短时间内密集涌现大量成果。在著作方面,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了两本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专著,其中桑玉成等著《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探析》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实现路径、深远意义等问题开展了多视角的学术研讨,程竹汝等著《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人大履职实践的研究》以人大代表和民众在人大履职过程中全流程参与和制度化协商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过程;上海学林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虹桥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录》以实录的形式展现了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群众参与立法意见征求的生动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何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收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发的相关理论、评论文章。在报刊文章方面,根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1日,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研究主题公开发表的文献已逾700篇。排除新闻通讯、研究主题非直接相关的文献及重复文献后,笔者选取其中221篇学术期刊论文和199篇报纸理论文章进行文献学考察,以从整体上描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现状。对这420篇研究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表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文献数量迅速增长,研究热度持续攀升
文献数量与规模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热度,文献数量在时间轴的变化反映研究热点的演进动态。以“全过程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于2019年,在2020年逐渐增多,并在2021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在文献数量上超过了“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等相关主题的研究(见图1)。文献规模的迅速增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理论定型及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然而,与“协商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相关研究主题相比,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且学术期刊文章占文献总数比重仍较低,这说明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深度仍有待加强。可以预见,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不断深化及其优势的进一步彰显,相关研究将更加丰富与深入。
图1 全过程人民民主及相关主题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二)议题分布日益广泛,研究细化程度不断加深
关键词分布反映该领域研究议题的细化程度。对221篇期刊论文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发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主题集中于“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的领导”“人民群众”“政治制度”“人类政治文明”“制度优势”等方面(见表1)。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民主”,这说明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紧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涵展开。值得注意的是,鉴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加之全过程人民民主最早提出的语境是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系的研究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此外,学术界还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等宏观视野中进行比较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表征的中国式民主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优越性进行论证。
表1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统计
(三)核心作者群尚未完全形成,学术共同体的成熟度有待提高
核心作者群情况反映该领域学术共同体发展的成熟度。本领域单作者发表的最高文献数量为4篇,发表文献在2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群共14人(见表2)。核心作者共发表文献37篇,占研究对象总数的9%左右。根据普赖斯定律,围绕同一主题的半数以上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写时,这标志着该研究领域的成熟。以此标准看,全过程人民民主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多为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具有相关研究基础的学者追踪关注最新理论成果而完成,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较少。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作者群的地域分布和所属机构呈现初步的集中趋势。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依托新成立的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形成了研究团队外,来自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也产出了较多成果。此外,由于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大工作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实践具有密切联系,任职于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研究者也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表2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核心作者及所属单位分布
(四)学科领域相对集中,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有待拓展
文献来源期刊所属的学科方向反映该领域的学科归属和关注度。目前发表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关文章的期刊,其所属学科方向主要分布于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81%)、中国共产党(5%)、行政管理(6%)、法学(5%)、政党及群众组织(2%)、马克思主义(1%)等,也有少量涉及经济学、新闻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现有文献集中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领域,研究者大多基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考察,来自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思想资源与理论支撑仍显不足。
图2 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关文献来源期刊所属学科方向统计
(五)高层次研究成果偏少,学术共同体的关注度有待提升
文献来源期刊的层次和质量反映学术共同体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除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权威报刊发表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理论文章之外,《中国人大》《上海人大月刊》《民主法治建设》《山东人大工作》等人大系统的期刊也刊载了相关文章,体现出研究者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联系的密切关注。此外,一些专业度高、权威性强的学术期刊也发表了相关主题的文章,比如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的《“两会制”民主视域下的人民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的《全过程民主:人类民主政治的新形态》和第9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贡献》,发表于《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显著优势的高质量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发表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的《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之基》《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大实践》。还有一些学术期刊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较早策划出版了专题栏目,比如《探索与争鸣》在2020年第12期开辟“全过程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专栏,发表了祝灵君、桑玉成、商红日、张贤明、孔繁斌、程竹汝、上官酒瑞等学者从不同角度撰写的7篇文章。《统一战线学研究》在2021年第5期开设“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专题,截至目前已刊登了8篇相关文章。《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侧重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法律的关系。《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2022年第1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研究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结构功能及其“民心政治”属性。《人民论坛》2022年第30期发表了两篇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热点述评的文章。但整体而言,目前高层次研究成果仍然偏少,全过程人民民主亟须引起学术共同体更广泛的关注。
(六)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和科研管理机构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
研究基金资助情况反映政府和科研管理机构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从基金项目来源看,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研究对象的课题主要分布在马列·科社、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从研究类型看,多数选题侧重理论阐释,也有部分选题侧重案例或经验的实证研究。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了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研究对象的课题,反映出这一理论问题在近两年日益受到政府和科研管理机构的关注和支持。
表3 全过程人民民主相关科研项目立项情况
综上所述,自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及时开展了相关追踪研究,学术成果的增长呈现蓬勃态势。基于文献数量与规模、关键词分布、核心作者群、来源期刊学科方向与质量、研究基金的资助情况等要素的文献计量分析表明,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呈现出成熟度不高、理论支撑相对薄弱等问题。但是,现有研究对于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坚定政治发展道路自信、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等重大时代命题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核心议题
对文献的定量分析能够从宏观和整体上反映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全貌,但深入评估该领域的学术进展,离不开对研究内容尤其是核心议题的定性分析。在对420篇文献进行量化描述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40余篇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按照研究议题进行类型学划分,相关成果主要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概念内涵与价值功能、制度体系与运行机理、发展前景与优化路径等四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基础与历史演进的研究
在学理渊源和历史纵深中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是推进该领域研究学术化的前提。为此,研究者开展了多方位的研究和阐释。
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渊源,有学者分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继承,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中蕴含的人民民主、唯物史观、国家理论、武装夺取政权等思想可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找到根源。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合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有学者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滋养作用,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民本思想、贤能政治和责任政治等思想传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思想资源。有学者聚焦习近平民主观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贡献,指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论述明确了人民民主的真谛、评价民主的主体和标准、人民民主的特有优势,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论依据。
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演进,学术界普遍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奋斗历程中,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有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培养代表人民利益的干部队伍、实行“权力下放”、发展基层民主、强化集体决策制度等,实现了中国民主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有学者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从内生性视角回顾和总结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重点领域的形成条件。其中,有的研究分析了统一战线在团结中发展民主的百年实践,认为统一战线包含天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因。有学者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事好商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还有学者关注信息文明和智能文明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联性,指出科技文明的迭代决定了民主实践过程的拓展性,代议制民主需要更多的民主形式和程序来弥补其不足,需要将民主实践扩展到更广泛的人民主体上。
(二)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内涵与价值功能的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既高度总结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与成就,同时蕴含着对一种全新民主实践形态的描述。为此,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内涵与价值功能进行界定。
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内涵,研究者主要从“人民性”和“全过程性”等要素切入,在概念辨析中界定这一新型民主模式的内涵特质。针对其“人民性”,有学者以“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为立足点,通过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寻找其理论定位,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本质内涵是人民民主。也有学者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发展人民民主理论的积极意义,认为通过文化性建构、规范性建构和体系性建构能够进一步推动人民民主的理论完善。针对其“全过程性”,相关研究通常围绕时空广泛性和系统协同性等特点展开,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真实广泛的民主。有学者从时间上的持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党政部门的协同性、公民参与的全过程性和多环节的连续性等角度概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特征。有学者基于限度的视角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范围与程度,并揭示其内在的开放性、公开性、过程性和通用性等特点。还有学者考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部结构和实现机制,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回应式民主、参与式民主、协商式民主与监督式民主等四大运作形态中实现了利益需求满足、透明公开参与、理性协商共识、制约监督纠错的内在有机互动。
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功能,研究者普遍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深刻体现了中国式民主的独特价值优势,而且深刻指明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政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学者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目的和手段、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民主过程和治理效果的辩证统一,是对民主理论的重大创造性发展。有学者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扎根并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其价值目标和构建依托都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制度优越性的真正的民主。有学者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利益得到充分表达与实现,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维系了社会的高度和谐稳定,是民心政治的理论呈现。有学者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有效防止西式民主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等弊端,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的目标。还有学者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既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坚定了发展中国家追求自身民主道路的信心,而且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为世界各国解决治理难题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
(三)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与运行机理的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只有依托健全的制度体系才能有效运转。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结构、政策过程和治理绩效的考察,是现有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实现载体,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成为相关研究的重中之重。有学者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主渠道,人大代表在议题设定、政策方案形成、政策的监督和反馈中依靠民主机制,广泛听取民意,形成了民众广泛参与同人大履职的有机结合。有学者指出嵌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的协商民主在主体构成广泛、倡导积极参与、主张平等对话、协商解决矛盾等独有的精神内核上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一致性,人民政协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政治制度。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系上,有学者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制度构建的方式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在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关系上,有学者强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人人参与为特点,是推动人民群众在直接参与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参与理性和能力的重要路径,是连接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纽带。还有学者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视野解析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动员、民主表达、民主决策过程中能够激发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民主功能。
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机理,研究者基于宏观道路、中观制度和微观案例等不同层次展开了研究。有学者指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宏观上通过优化党的领导、完善实现民主的体制、扩展民主权利行使空间、畅通民主的运作渠道、培育民主有效运转的生态等,不断在过程优化中提高政治绩效,从而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有学者关注中观层面的地方政策实施过程及其绩效所体现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注重考察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政策实施和人民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整个过程。比如,有的研究将浙江“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视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即从“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覆盖面、长效性、开放性、满意度等方面体现了民主的全过程。还有学者基于微观视角,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展开了案例研究。这类研究特别关注基层社会事务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实施过程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从及时回应、真实参与、广泛协商、有效监督等角度说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如何健全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的。有学者结合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对上海市长宁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进行研究,认为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体现了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有机统一。有学者选取上海市闵行区参与式预算的案例,分析人民群众在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制定中的全过程参与。还有学者关注《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立法过程,认为其是广泛征求民意、集中反映民智、充分保障民权的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智慧结晶。
(四)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前景与优化路径的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和实践虽具有深厚理论和实践基础,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现有研究对其发展前景、实践要求和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普遍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持续优化的任务。
针对我国在民主治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民主机制完善程度、各领域民主权利发展平衡性和充分性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研究者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一是要强化人民民主的导向。研究者普遍认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价值优势,尤其需要关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民生议题,有效集中民智民意,通过听证、函询、座谈、网络问政等多种方式将民意充分纳入到决策程序中,制定出反映人民群众真实需求的政策,把人民民主原则充分体现到国家治理之中。二是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是当前学界提出的主要优化路径。围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等任务,研究者指出要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协同发力,尤其是抓住党内民主、协商民主、民主监督等重点领域,不断激发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和积极性。有学者认为应将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满足作为衡量民主制度运行绩效的核心标准,从责任政府建设、健全公共政策回应机制和公共政策实施后评估机制等方面着手保障人民权益。有学者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立足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通过完善党内法规和民主程序,推行公开透明的阳光政治。有学者强调优化路径的重点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使权力的上下交互和回应落到实处,推动人民群众参与权力运行的常态化。有学者强调发展和完善监督纠错机制,通过自我反省、比较借鉴和累积性创造,以系统化的纠错纠偏机制推动公共权力的积极行使和有效作为,最终构建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有机对接的一体化路径。三是要从观念培育、技术创新、法治规范等角度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构建良好环境。有学者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公民政治参与,要不断提升公民对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的关心程度和运用正规渠道有序表达的能力。有学者强调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更新民主运行的工具和手段,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运作技术水平的现代化,从而实现民主的技术赋能。还有学者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强调必须从组织、职权和程序上不断加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