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的右翼政党家族中包括温和右翼(中右翼) 政党和极端右翼政党两大类别。二次大战后,人民党、基督教政党、保守党等中右翼政党一直是西欧右翼政治力量的主流, 与社会民主党、工党等左翼主流政党交替执掌着西欧国家的政权。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 中右翼政党依靠新自由主义的纲领、政策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有利形势, 在西欧的政党政治格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到了90 年代中后期, 左翼政党凭借“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发起强劲攻势, 在欧盟15 个成员国中的13 国执政或参政, 创造了一个“粉红色的欧洲”, 右翼则陷入低潮。然而, 以1999 年奥地利大选为开端, 西欧的政治风向重新出现了向右转的征兆, 右翼政党一度在西欧大多数国家收复了失地。右翼政党何以能够“复兴”?它们能否创造出一个属于右翼的新时代? 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中右翼政党的艰难回归
20 世纪90 年代末的右翼回潮主要表现为作为传统主流政党的中右翼政党在许多西欧国家中重新上台。在经历了大选中的低迷和左翼政党“第三条道路”的冲击之后, 中右翼政党开始反思自己的理论和政策实践, 提出了“改良主义的中间路线”, 进一步向中间阶层靠拢; 在维护传统价值观的同时, 提出要建立一个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中右特色的“欧洲社会模式”。2001 年意大利政府更迭和挪威右翼执政、2002 年法国右翼上台、2005 年德国右翼的联盟党赢得大选胜利, 都是近年来让右翼人士欢欣鼓舞的大事。他们认为, 这些选举成功足以证明中右翼政党的理论调整和政策变革获得了预期效果。其中, 联盟党在德国的胜利更是被一些人说成是标志着西欧政治全面向右转的“风向标”。
西欧右翼政党的成功宣告了左翼政党在西欧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 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 与上世纪80、90 年代右翼政党主宰西欧政坛的情形相比, 今日西欧右翼政党的胜利却难以令人对“政治钟摆全面右摆”或者“西欧政治右倾化”的观点表示信服。第一, 右翼掌权并未成为在整个西欧盛行的政治潮流。右翼政党始终未能在英国、瑞典等国家的选举中取得突破, 英国保守党自1997 年下野之后就一蹶不振, 瑞典保守党也有10 多年不曾染指过政权。第二, 中右翼政党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赢得的胜利成果并不稳固, 新世纪中不少右翼政党的执政地位得而复失。2004 年3 月, 左翼的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取代了右翼的人民党成为西班牙执政党。接着, 挪威右翼联盟也在2005 年9 月丧失了执政地位。最近, 在2006 年4 月举行的意大利大选中, 普罗迪挂帅的中左联盟又以微弱多数战胜了贝卢斯科尼领导的中右联盟。第三, 在选举中取胜的一些中右翼政党优势不明显, 不得不通过各种结盟策略来巩固自己的胜利。在奥地利、荷兰和意大利, 中右翼政党都选择了与极右翼政党组成右翼联盟参加竞选或组成内阁。尽管中右翼政党与极右翼政党同属右翼阵营, 但二者在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和外来移民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矛盾。更重要的是, 极右翼政党大多是“反体制政党”( anti- system parties) , 虽然在表面上接受了西欧的民主政治体制, 但骨子里缺乏对这种体制的认同感, 上台后会损害体制的合法性。由此可见, 中右翼政党与极右翼政党之间的联盟不可能建立在思想相通、政策一致的基础之上, 而是一种暂时的、策略上的、强调现实利益的联合。此外, 2005 年的德国大选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右翼政党执政地位的脆弱性。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在大选前被一致看好, 其民意支持率一度超过社会民主党22 个百分点, 但最后仅以领先社民党0.9 个百分点的微弱多数选票赢得了选举。为了打破组阁过程中的政治僵局, 联盟党不得不接受包括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在内的大联合政府,为此, 德国媒体称默克尔为“悲哀的赢家”。如果把这样一场险胜作为政治“风向标”的话, 那么人们对默克尔政府的执政前景乃至西欧右翼政党的发展前景都很难得出一个清晰而乐观的预测。
西欧中右翼政党无法在今日的政坛中确立起稳固的主导地位, 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没能创造出一条有别于左翼政党的“第三条道路”, 并足以与之相抗衡的自我更新的道路。各国的中右翼政党缺乏一个新的、普遍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构想, 在政策领域内也有很大的出入, 不存在一个像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那样有代表性的政策模式。中右翼政党争取中间选民的方针与中左政党有很多相似之处, 导致二者之间的趋同倾向日益加剧, 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剽窃了自己的纲领和政策的内容。由于当代西方社会的中间阶层是一个具有很强异质性的、庞大而复杂的集合体, 其成员的社会差别很大, 意识形态、政策偏好等政治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政治倾向不易把握, 因此, 要形成稳固的政党认同、把中间阶层的选民整合进政党的选民联盟不仅难度非常大,而且代价高昂。今天的中右翼政党在意识形态上呈现出“中间化”的倾向, 在选举中则采用实用主义的竞选策略, 它们拿不出比左翼更为有效的治国之策, 强调的重点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泾渭分明的意识形态纷争和政策分歧, 而是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政党候选人的个人魅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因素。结果, 西欧国家选民对包括中右翼政党在内的主流政党的认同明显削弱、选民参与选举的热情下降、投票率降低、分裂投票越来越普遍。中右翼主流政党也没有能够扭转党员人数减少的趋势, 而且已经从60~80 年代的党员人数相对减少( 党员/选民的比例下降) , 发展到了党员人数的绝对减少。法国、意大利、英国、瑞典等国家的情况尤为严重。这些迹象都说明, 中右翼政党以传统的阶级结构和社会问题为基础构建的选民联盟仍在分化和重组的过程中, 传统的政党政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危机尚未度过。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右翼政党要想取得对左翼的明显优势并非易事, 反倒是非主流的极右翼政党抓住了机会, 大大扩展了力量与影响。
二、极右翼政党的迅速崛起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在中右翼政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 极右翼政党成为西欧政坛中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是造成右翼选民基础扩大和左翼力量削弱的重要原因。新近崛起的极右翼政党同传统法西斯主义没有直接的历史传承关系, 而是反映了全球化大潮下后工业社会的社会分化和社会问题。它们普遍以民族主义为其核心价值观, 以反对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反对移民、反精英主义等主张来吸引下层民众的拥护, 其选民基础中包括年轻人、社会边缘阶层、持激进乃至极端立场者以及原本对政治不甚关心的人。
1999 年10 月, 海德尔领导的奥地利自由党与中右翼的人民党联合组阁。以此为开端, 西欧许多极右翼政党向国家政权发起了强大的冲击。2001年, 意大利的极右翼政党北方联盟、民族联盟与中右翼的力量党组成“自由之家”, 赢得选举上台执政。在2002 年4 月举行的法国总统选举首轮角逐中,极右翼“国民阵线”的主席勒庞出人意料地获得了17.02%的选票, 击败了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 进入了第二轮与希拉克的较量, 震撼了整个欧洲政坛。在荷兰, 组建仅仅3 个月的极右翼政党“富图恩名单党”在2002 年5 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获得了17%的选票和26 个议席, 一举成为荷兰的第二大党, 并与基督教民主党和自由民主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
西欧的极右翼政党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中间阶层的扩大对政党的选民基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左右翼主流政党不得不尽力争取中间阵地, 从而为极右翼政党留出了政治真空。它们相对新颖、激进的政策主张触及了一些公众所关心的问题, 对部分弱势群体、下层选民和极端主义团体很有吸引力。极右翼政党是这部分选民出于自身利益或偏好的“理智的选择”。第二, 主流政党表现不佳。左右翼主流政党对西欧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使选民大失所望。此外, 涉及主流政党的政治丑闻和腐败案件加剧了选民的不信任感。他们通过支持“反体制政党”的“抗议性投票”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第三, 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大潮将西欧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社会阶层的民众统统卷进来, 使人们担心失去自我认同———阶级和阶层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于是, 极右翼政党自然而然就成为更多选民的选择。
极右翼政党的壮大改变了政党格局中原有的力量对比, 社会民主党等中左翼政党首当其冲。脱胎于下层社会运动的极右翼政党能够敏锐地发现传统政治和主流政党所忽视的社会问题, 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来动员群众, 因而能够在选举中脱颖而出。它们的选民基础主要集中在社会下层。以2002年的法国总统选举为例, 勒庞在头一轮选举中得到了30%的工人、20%的农民、19%的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选票。而号称代表中下层利益的社会党候选人若斯潘仅获得12%工人的支持, 与勒庞相比未免相形见绌。
中右翼主流政党则从极右翼政党的崛起中受益不浅。不仅体现在极右翼政党在选举中的突破性进展削弱了左翼的力量, 而且表现为在大选后组成的右翼联合政府中, 极右翼政党为中右翼政党提供了许多机会。极右翼政党虽然在大选中风光一时,但在进入政府后, 它们在纲领、组织等方面的不成熟和缺乏执政经验的弱点就充分暴露出来, 往往给选民留下“这个党无力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的印象。相比之下, 中右翼政党则凭借其严密的组织结构、良好的协调机制、娴熟的政治技巧、高度的专业水平, 获得了联合政府的主导地位。它们在移民问题、跨国多元文化问题、反对官僚主义政治等一系列问题上吸纳了极右翼政党的许多政策主张, 将极右翼政党倡导过、尝试过的政策措施拿来运用, 自己却不必冒太大的政治风险。如此一来, 极右翼政党在政府中实际上成为中右翼主流政党拓宽政策领域、争取选民支持的“桥梁”。
三、右翼政党与西欧政治格局
自冷战结束以来, 西欧各国的各类政党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首先, 如何应对科技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特别是新兴中间阶层迅速崛起对传统左右翼政党的社会基础造成的影响。其次, 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诸如移民、就业等一系列新问题。能否为上述问题找到合理的答案, 将决定各类政党在西欧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在右翼阵营中, 显然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思路: 中右翼政党力图与左翼争夺中间选民, 通过“中间道路”来建设欧洲; 极右翼政党则努力凸显自己不同于传统政党的身份特征, 主张采用激进的变革来改造社会。
在目前西欧的左右翼政治力量对比中, 右翼略占上风, 不仅表现为右翼政党在多数西欧国家执政, 而且反映在左翼政党无法保持其传统的左翼底色。不过, 中右翼主流政党的理论变革和政策调整尚未完成, 新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还没有确立;而它们的主要竞争对手, 即以社会民主党、工党为代表的左翼主流政党正在逐渐摆脱掉历史的包袱,通过理论的创新和政策的调整来实现传统左翼政治的“现代化”。两者相比, 中右翼政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占有明显的优势。它们近年来在选举中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要拜极右翼政党所赐。极右翼政党虽然由于声望不佳、自身的纲领和组织不成熟等而无法在政府中有所作为, 但其主张还是反映了欧洲国家普遍存在而目前还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只要产生这些问题的条件没有消失, 极右翼政党就会在西欧国家的政治现实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传统的主流政党特别是左翼政党造成冲击。左翼政党虽然一时受困于左翼阵营的分裂和极右翼政党的冲击, 但仍有实力与右翼一较高下。因此, 综观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的西欧政坛, 右翼回潮固然有之, 但“西欧全面右转”的说法未免失之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