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 世界各国的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世界政党数量增加, 并处于持续的变化状态, 形态各异; 传统的左、右翼政党加剧分化; 一些带有民族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的政党登上政治舞台; 政党制度模式多样化, 意识形态向中间靠拢。这表明,任何政党要想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作用, 关键是要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 不断地自我革新和发展。
【关键词】 世界政党 新特点
在人类社会跨入21 世纪的当今世界, 政党存在并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和内政外交, 几乎是各国普遍的政治现象。目前在全世界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除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严格的君主制或政教合一外, 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政党, 实行政党政治。政党的确立和发展, 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政党为主角的现代政治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的政治形式。在新世纪初, 世界各国政党、政党制度和政党政治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趋势。冷战结束以后的十几年内,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的特点是政党数量迅速增加, 代表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阶级利益的各类政党在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独特作用。传统政党力量下降, 政党体制日趋多样化, 政党活动环境更加宽松平稳, 世界政党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多样化的发展时期。世界政党格局和政党体制发生着新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世界政党数量增加, 冷战结束后原苏东地区的许多国家政党由一变多后, 现处于持续的变化状态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在苏东剧变之后的短短几年间, 世界上掀起一股多党制浪潮, 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主要集中在非洲和原苏东地区。目前, 在世界上5300 多个政党中, 有13 是这个时候建立的。
20 世纪80 年代末, 非洲政党数量总共只有130 多个, 而到90 年代中期一度膨胀到1300多个。
在原苏东地区, 新的政党应运而生, 曾一度出现了上千个政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东欧国家基本形成左右两大势力轮流执政的局面, 政党斗争尚能在宪法范围内进行, 但由于多极制衡思想的影响和议会选举中比例代表制的实行, 使该地区多数国家未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权力中心”, 政党纷呈、力量分散的局面比较明显。原苏联地区一些国家虽然在近几年发生了“颜色革命”, 格鲁吉亚在2003 发生“玫瑰革命”, 2004 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 2005 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郁金香革命”, 仿效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模式建立了多党制, 但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离形成成熟的政党政治还有相当的差距。俄罗斯多党制起步晚于东欧, 到2000 年还有180 个政党或政治团体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政治组织。俄总统普京认为,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并未形成真正的政党制度, 目前的政党实际上都是“追逐自身利益的政治俱乐部”。混乱的政党格局对俄社会经济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为在俄罗斯形成有序的政党制度, 俄各种政治力量支持普京提交国家杜马在2001 年春审议的《政党法》。如《政党法》草案规定, 一个政党必须有不少于一万名党员, 而且在一半以上的联邦主体, 即至少在45 个地区建立有党的分支机构, 每个分支机构不少于100 名党员。《政党法》草案禁止建立旨在以暴力改变宪法、破坏俄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煽动种族及民族仇恨的政党。其目的在于减少政党和政治组织的数量, 把政党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到2006 年初, 俄罗斯政党基本完成这一轮分化组合, 高举支持普京大旗的统一俄罗斯党在俄影响日增, 该党在全国88 个联邦主体中建立了三万多个基层组织, 党员超过100 万, 许多中央和地方领导人是该党成员。该党议员在议会中占有2/3 以上的席位, 可以主导任何法律的通过。反对派势力减弱, 左翼反对派俄共人数锐减, 影响大不如前。右翼反对派未能跨过议会门槛, 难有作为。西方力挺的卡西扬诺夫、涅姆佐夫等人名声不佳, 支持率很低。
在亚洲, 新的政党组织也不断产生。比如在印尼, 1998 年5 月苏哈托政府的倒台, 终止了印尼实行了几十年的典型的一党独大的政党制度。随后瓦希德上台, 取消了对政党的禁令, 并于1999 年1 月颁布新政党法, 规定50 名以上年满21岁的公民只要遵循“不宣传共产主义, 不接受外国资金援助, 不向外国提供有损于本国利益的情报,不从事有损于印度尼西亚友好国家的行为”的原则, 便可成立政党, 允许持不同政见的党派合法存在, 所以很快出现了140 多个政党。2004 年4 月大选前, 有237 个政党登记参选。拉美一些国家的游击队, 放弃过去的武装斗争道路, 纷纷组建新的合法政党, 参加本国民主选举, 有些新的政党崭露头角, 其力量和影响不容忽视。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已出现过几千个新的政党, 其类型多种多样, 包括民族主义政党、宗教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绿党、右翼政党, 甚至出现一些家族党、部族党、军人党、退休者党或专业性质的政党。经过近十年的大浪淘沙, 这些新的政党有的自强自立、身手不凡, 有的昙花一现、自生自灭, 有的则改头换面、另谋出路。
二、在世纪之交出现了一些形态各异的新政党
近十多年, 一些完全不同于传统政党的后现代政党出现。它们在产生基础、运作模式、组织形态和经费支持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于现代政党的特征。
比较典型的是意大利力量党。1994 年, 贝卢斯科尼挟足坛雄风建立意大利力量党, 自任主席。“意大利力量党”的意大利文原文为“FORZA ITALIA”。这是意大利球迷为自己的球队助威时的一句口号, 意为“意大利, 加油”, 因此在意大利, 一提“ FORZA ITALIA”, 人们总是会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足球场。该党经常被认为是缺乏政治纲领, 其目的只是为了捍卫它的领导人及其同伙免遭司法调查, 捍卫其拥有三个国家电视台频道的权利。一些学者则认为, 力量党根本不是人们通常涵义上的政党, 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善于营销的组织”。但它自己声称要成为某种典范: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后现代政党。它的权力基础完全建立在后现代化工业经济增长的中心领域——金融服务、面向低收入者的电视台和报纸、世界上最大的足球队、超级连锁店以及共同的居住区等。作为一个政治组织, 其资金来源于自己所拥有的公司, 不像传统政党那样依靠成员进行捐款和街头义卖获取收入。从其需要的人员来看, 它随时可以利用自己的雇员。它从不争取新闻媒介的支持, 而主要依靠自己庞大的媒体帝国, 向公众详尽地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意大利这个典型的议会制的多党制国家, 曾以内阁更替频繁著称, 在1945 - 2000 年的55 年中, 曾产生过56 届政府。然而时至今日, 意大利力量党主导的政府成为二战后连续执政时间最长、最稳定的政府。这实在是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是泰国的泰爱泰党。泰爱泰党成立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1998 年7 月14日, 党魁是现任总理他信西那瓦。他信被誉为“电信大王”、并于2000 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年度全球最富有500 人的名单。2002 年泰爱泰党的党员人数已超过1000 万。在2001 年1 月的泰国大选中, 成立仅两年多的泰爱泰党成功挫败了具有50 余年历史的民主党, 更吞并了拥有下议院14 席的自由正义党, 最终以史无前例的压倒性多数票胜出, 牵头组阁。此后, 泰爱泰党的发展势头更猛, 2002 年它又成功兼并了在下议院拥有36 席的新希望党, 成为名副其实的泰国第一大党, 彻底取代了民主党的地位。之后该党又在2005 年2 月的众议院选举中获得500 个众议席中的399 席, 进而实现了泰爱泰党在泰国政党格局中的一党独大地位, 从而彻底改变了1932 年泰国制定第一部宪法后73 年的政治历史, 打破了小党林立的政党格局, 由多党执政变为一党执政。泰爱泰党成立后即贯彻落实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重点争取中下层选民的亲民务实路线, 其社会基础主要在社会中下层和农村, 在2005 年的选举中, 泰爱泰党的政党名单制全国得票率是60.7% , 由此即可看出多数民众渴望泰爱泰党能引领泰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强烈愿望。
上述例子也说明垄断资本在政党政治发展中的力量, 当多党联合执政政府的多变性无法为垄断资本带来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环境时, 支持一党独大并长期而稳定地掌握政权, 便成为了垄断资本的最佳选择。
不论是贝卢斯科尼领导的意大利力量党的崛起还是他信领导的泰爱泰党的崛起, 都证明巨大的个人财富对于构筑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网络是个关键的优势。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世界政党政治原有的格局, 使世界政党现象千姿百态, 政党政治丰富多彩。必须指出, 此种类型政党的发展是不稳定的, 在议会选举中也许会被赶下台而烟消云散。但此种类型政党应是研究政治发展的人们值得关注的现象。
三、在新的政党数量增加的同时, 传统的左、右翼政党加剧分化, 力量下降, “单一问题党“、“抗议党”和右翼极端派政党不断产生, 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其突出
近年来,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大党,特别是执政党力量进一步削弱, 政党格局趋于分散化。如英国的保守党与工党、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联盟, 都是本国传统的左、右翼两大政党, 以前得票率之和都超过90%, 但现在的得票率大为降低。如在21 世纪之初, 德国社会民主党由于没有足够的票数, 不能单独执政, 只得与绿党等小党联合组阁。在2005 年10 年德国议会选举中, 德国社会民主党和联盟党( 即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 的得票率降低, 不得不组成大联合政府。冷战结束后, 欧洲传统的左右两极政党格局开始动摇, 左右翼力量此消彼长,逐渐向中左、中右两大政党势力对峙的新格局演进。尽管主导西欧政党政治发展的仍然是以社会党为代表的左翼政党和以基督教民主党为代表的右翼政党, 但在两极政党格局的大框架下, 内部在向多极趋势发展。表现为“单一问题党” ( single issue parties ) 、反复无常的“抗议党”( transient protest parties) 、平民党( populist parties) 层出不穷,极端派政党兴风作浪。
在英美这样典型的两党制国家, 特别是美国,从来就不缺少“单一问题党”、抗议党。美国社会有史以来的众多小党( 第三党) 大多可以归入“单一问题党“或经济社会政策方面的“抗议党”——更确切地说是两党制的反对党。美国的第三党,除了少数意识形态型政党, 如共产党、自由主义党(Libertarian Party) 、自然法党( Natural Law Party) 寿命较长以外, 大多数小党都是昙花一现。其中一部分是某些人为了表示向两大党抗议, 或者表达某种政治诉求临时组党参与竞选, 借助竞选这场大戏推销自己的主张; 当他们的主张被大党部分地吸收后, 目的达到, 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一部分是某些政客为了参选总统又无缘被两大党之一提名的情况下临时组织起来, 或者由大党分裂而来的, 大选后总统候选人偃旗息鼓, 众党徒也就树倒猢狲散。在近两届美国总统选举中, 1996 年参选政党超过20 个, 2000 年约30 位候选人代表50多个政党角逐总统职位( 有的候选人在不同的州注册不同名称的政党) 。许多政党只在一两个州活动, 甚至没有什么活动, 其名称连美国人也没听说过。从性质上看, 它们大多是因为不满现行的两党制度及两大政党的政策主张而扯起党旗的。罗斯·佩罗( Ross Perot) 在1992 年大选期间成立了名为“坚定团结美利坚” ( United We Stand,America) 的党, 该党1995 年改组为“改革党”(Reform Party) , 它就属于典型的抗议党。克林顿当政时他曾对其保健改革议案大加挞伐, 后来又一直是布什政府内外政策最严厉的批评者之一。
20 世纪后期最有影响力的单一问题党非绿党莫属, 其触角遍及欧美。在欧洲一些国家, 绿党已经或者将要成为第三大党。英国近年来出现的主要单一问题党和抗议党有热爱生命联盟( Pro- Life Alliance ) 和反欧元公决党( anti – Euro Referendum Party) 等。从名称一眼就可以看出, 这些党是围绕某一特定社会、经济问题而成立和存在的。
极端派政党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挑起二战的德意日法西斯党, 至今阴魂不散。传统的左翼极端派政党, 如意大利的红色旅、秘鲁的光辉道路党、日本的赤军组织等, 近年来趋于沉寂或已经解散。与此相反, 右翼极端派政党却相当活跃, 先后在欧洲和澳大利亚攻城掠地。法国极右政党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 的领袖勒庞曾在2002 年年初总统选举中的第一轮胜出, 不但使法国政坛左右翼政党和民众为之震惊, 整个欧洲也为之不安。奥地利自由党( Austrian Freedom Party) ——右翼大众化工人阶级抗议党, 在工人阶级选民中的支持率高达47%, 一连两次( 1999 年和2003 年) 在大选中获胜而成为该国的主要执政党, 尽管在1999年那次选举后奥地利遭到欧盟的制裁, 该党领袖海德尔被迫辞职退居幕后, 但并未能改变该国为数不少的选民对其极右政纲的狂热支持。德国的共和党( Republikaner) 、意大利的北方联盟( LegaNord) 、澳大利亚的单一民族党( One Nation Party) 、俄罗斯的自由民主党等极右政党或民族主义政党在各自国家的势力也常常令人不安。欧洲有的国家甚至有法西斯政党死灰复燃。在亚洲, 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不但从来没有被肃清过, 甚至在右翼主流政党中也不乏同情者。当今世界政党政治中的这种逆流, 值得世人警惕。右翼政党力量的重新恢复或兴起, 打破了传统的两极政党格局的力量平衡, 从而加速了欧洲新的多党两极化格局的形成。
四、一些带有民族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的政党, 纷纷登上政治舞台, 有的成为第一大党, 有的入阁执政, 这一趋势在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
在亚洲, 教派政党印度人民党发展势头迅猛,曾取代国大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 在三年内两度执政, 1999 年大选中再次上台, 以国大党为代表的世俗政党与以印度人民党为代表的教派性政党的争夺在印度政坛上占主导地位。直到2004 年,印度人民党的执政地位才被国大党所代替。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困难之时, 宗教势力趁机发展。如印尼解除党禁后, 伊斯兰色彩的政党纷纷成立, 1998 年就成立了十个穆斯林政党,穆斯林领袖瓦希德被选为总统。在巴尔干、高加索地区, 甚至包括俄罗斯, 不少政党都以民族主义甚至以极端民族主义作为竞选旗帜。中东地区的伊朗、土耳其、苏丹和阿富汗的伊斯兰教派组织先后建立了伊斯兰政权。
在伊拉克战争之后, 随着复兴社会党的倒台,新的政党多是在伊斯兰教各教派的基础上成立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政党在所属民族、宗教利益被忽视的情况下, 以鲜明的特色和特定的利益, 以号召同一民族或同一宗教信仰的民众,确立自己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目前在巴勒斯坦议会选举中哈马斯的胜利,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集宗教性、政治性为一体的哈马斯主张用武力消灭巴土地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反对同以色列媾和, 主张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哈马斯拥有正式成员两万多人及下属军事组织。“9·11”事件后, 美国和欧盟先后宣布哈马斯为“恐怖组织”, 并冻结其财产。澳大利亚随后也宣布冻结哈马斯领导人的财产。近年来, 哈马斯在表示不放弃武装斗争的同时, 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立场, 以更加务实灵活的策略来参政议政。2005 年3 月, 哈马斯首次正式宣布参加巴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领导人表示, 哈马斯在加入巴立法委员会和参与制定政策之后将会更加“开明”, 也更愿意和美国等进行接触和对话。哈马斯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慈善救济工作, 因此得到巴勒斯坦民众的广泛支持。2006 年1 月, 哈马斯在巴勒斯坦自治区内举行的新一届立法委选举中获胜。
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教派势力与恐怖主义相结合, 成为本国和世界新的动乱和不稳定因素。带有民族主义和宗教色彩政党的迅速崛起, 对一些地区和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政党格局形成严重冲击。
五、政党制度模式多样化, 意识形态色彩淡化, 左右翼政党逐渐向中间靠拢
在冷战时期,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以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为主, 除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外, 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多数选择了一党制或“多党并存, 一党独大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韩国、墨西哥等国家很长时间都是由一个大党长期执掌政权, 甚至连日本也是这样的政党体制。苏东剧变以后, 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从执政党沦为在野党, 并迅速分化瓦解, 这些国家共产党执政的一党制或以共产党为主导的多党合作制已经转变为多党议会民主制, 政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 发展中国家不同形式的一党制普遍受到冲击, 军人政权、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转变为多党政治体制。非洲过去实行一党制或由于军人统治而没有政党的国家共38 个, 到20 世纪90 年代初, 这些国家纷纷放弃一党制, 实行多党制。现在非洲53 个国家, 除利比亚和苏丹实行无党制、斯威士兰搞君主制外, 其他国家都宣称实行多党制。在亚洲, 日本的自民党是长期执政的大党, 自1993 年失去国会第一大党的地位以后, 党内分裂不断, 力量逐渐下降, 不得不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到2005 年才又重新恢复一党独大的地位。印度自1947 年独立以来, 国大党连续执政45 年之久, 成为印度政坛上的主导党。自冷战结束以来, 该党力量迅速下降。1998 年丧失政权, 而且丧失第一大党的地位。直到2004 年该党才又重新崛起, 恢复国会第一大政党的地位。韩国、印尼、柬埔寨等国, 传统的大党执政地位出现危机,执政党联盟逐渐扩大。在这些国家, 多党竞争格局开始确立, 联合执政成为惟一的现实选择。拉美一些国家的军人独裁、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的政治局面也在改变, 传统的两党制正在面临着 第三党“或独立力量的挑战, 多党制度盛行。如委内瑞拉传统的民主行动党、基督教社会党力量开始衰退, 由十多个小党联合推出的查韦斯在2000 年当选为总统并执政至今, 打破了传统的两党主宰委内瑞拉政坛的局面。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自1929 年成立以来连续执政, 使墨西哥成为典型的一党独大制国家。冷战结束以后该党力量开始下降, 2000 年7 月2 日, 执政71 年之久的革命制度党在大选中败北, 让位于由国家行动党和绿党联合组成的反对派竞选联盟。政党体制由一变多,多党竞争、多党联合执政是冷战后世界政党制度变化的主要特点。
政党体制的多元化, 使得政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和争取日益壮大的中间阶层队伍, 传统的左右两大政党都在逐渐向中间靠拢, 并不断淡化自身的意识形态色彩,开始对自己一些较激进或极端的传统政策与理论纲领进行革新与修正。荷兰工党、英国工党、意大利左翼民主党、法国社会党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党等西欧社会党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先后上台执政后, 纷纷走上中左价值观的温和改良之路, 对国家的作用不同程度地加以肯定, 对市场作用也采取更加开明的态度, 力求在国家与市场、安全感与灵活性、社会理性调节与经济自发力量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试图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福利国家主义的经济活力, 其中以第三条道路、新中间道路最为典型。与此同时, 在西欧大部分国家处于在野地位的基督教民主党、人民党也注意吸取自由主义在西欧普遍失势的教训, 修正过分强调效益、分割劳方利益、大减社会福利、忽视失业问题的右倾政策。欧洲人民党明确提出了“欧洲的未来在中间“的口号。因此21 世纪初, 基督教民主党、人民党在许多国家又重新执政。同其他国家相比较, 以色列政党政治有其特殊性, 但2005年底沙龙从利库德集团分裂出来组织的前进党,在2006 年3 月的议会选举中获得胜利的情况表明, 在政党政治的光谱中, 选择温和的中间道路,更符合选民的心理和要求。
伴随政党的中间化, 政党的意识形态差异也日渐缩小。在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经济竞争加剧的情况下, 经济发展是各政党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选民主要不是以政党的政治分野和理想主张作为选择标准, 而是越来越多的以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及其他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政党当政的政绩作为投票选择的依据, 因此政党竞选纲领必须突出经济因素以赢得选民支持。世纪之交, 传统的左右两极不断调整改革后, 政党政治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变化, 左右界限逐渐模糊, 左翼政党向中间靠近, 右翼政党向温和方向倾斜, 彼此都对自己过去一些较激进或极端的观点作了修正, 政策主张变得更加温和、务实。它们越来越多地依据形势发展需要而非意识形态来决定政府政策, 以实用主义态度来解决目前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21 世纪初世界政党发展的新特点表明任何政党能否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作用, 能否在政坛上呼风唤雨、有所建树, 关键在于它们能否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 能否因势利导, 在意识形态、政策主张甚至自身组织结构体系等方面, 不断地自我革新和发展。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 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尽可能多的民众, 或者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将选民的诉求集中起来, 表达出来, 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选民日益增长的各种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