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做好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对于更好地实现“三个代表”具有重要意义。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必须更新观念,努力进行理论创新。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同时借鉴国际学术界的观点,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应具有超前性、预见性,注重实证研究和微观研究。
关键词:知识分子;统战理论研究;创新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凸现了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重要性。知识分子作为科学技术的发明者、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做好他们的统战工作,对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全国人民利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必须更新观念,努力进行理论创新
总的来说, 迄今为止, 对知识分子的统战理论研究主要是从政治视角和阶级分析方法入手,围绕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展开的。换句话说,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定位成为评价其历史和现实作用的基点,成为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及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对此,我们当然还要继续坚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 这种研究范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和“问题”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1949 年以前, 是作为一个革命的政党, 一个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手段来推翻旧政权、来改造社会的党,首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敌、我、友的判断。正如毛泽东所说: 谁是我们的敌人, 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不然,中国革命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一个革命政党,必然也必须对社会上的各种群体做出阶级分析和阶级划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也必然被革命政党放在阶级分析的框架内、放在革命斗争的视野中加以审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知识分子的主体属于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理论,关于知识分子应该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改造世界观以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策等,有其特定的历史合理性和正当性。新中国成立初期, 一方面由于过去历史经验的延续, 另一方面出于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出于尽快完成民族国家整合和重建任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群体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分析, 基本上延续了革命时期的观点,这同样有其历史合理性和正当性。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从1957 年至1976 年20 年左右) , 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没能与时俱进,依然认为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就其世界观来说还是没有改造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就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后果。1977 年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不断重申和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同工人、农民一样是国家的主人翁,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之一,这一方面是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并纠正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上违反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错误; 另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意义, 即由于过去“左”的错误, 知识分子成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便会受到极大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在该方面的理论, 更加突出地强调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将知识分子放在工人阶级队伍中, 并突出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其政治意义不言自明。
然而, 我们还要看到, 自80 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展开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念的不断阐述,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技时代的到来, 以及受到系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人口越来越多,脑力劳动越来越广泛地取代体力劳动,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事实。如果说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及其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过去还是“问题”的话,那么, 当今它正在失去作为一个“问题”的意义, 起码其意义已经不像原来那样突现了。因而,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如果还继续仅仅盯在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及其作用等问题上,对于具体的统战工作实践,其意义是有限的。所以,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必须引入新的理论, 调整研究视角, 进行理论创新。
对知识分子属性的分析以及与此相关的对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性质和拥有较高学历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总体的或外部的界定和分析, 在某种意义上它并没有触及知识分子的具体特征。要深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要真正推进该方面的统战工作, 必须深入到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去探索、去体察。学术界关于知识分子特征的分析可资借鉴。一般说来,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学者的探讨较多,他们的研究着重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从这种视角出发, 他们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或“良知分子”的角色作用。换句话说,知识分子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正义等的维护者和阐释者。德·托克维尔曾指出:知识分子“在人们心目中建起了一个想像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切都是彻底单纯,统一,和谐,平等与合理的。正是这个完美无缺的国家的形象激发了群众的想象力……”[1] ; 二是, 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精神和批判性格。知识分子从理性、自由、公平等理想观念出发,保持着对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超越性关怀和批判。西蒙·马丁·利普塞指出: 大多数讨论知识分子问题的分析性文献都强调了他们那种看来像是与生俱来的批判现状的倾向,而这种批判则是从一种自命高明的,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想观念出发的。理查德·霍夫斯塔特认为:“在现代观念中,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一个单独的社会力量、甚至知识分子这个词本身,都是以其政治上和道义上的异议为特征的。”刘易斯·寇塞尔则说:“知识分子们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看来对现存的一切永远不满??他们总是用更高、更博大的真理来对当前的真理提出疑问。”换句话说,知识分子习惯于对自己社会中被认为天经地义的说法和价值提出异议和挑战; [2] 三是, 知识分子群体的异质性。也就是说,知识分子没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其价值观、学术观点和政治取向是高度多元化的。曼海姆曾指出,知识分子惟一的共同点就是接受过较系统的教育。齐格蒙·鲍曼认为,除了原则上、抽象地认同以理性为宗旨或目标建构社会之外,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再也没有其他的共同之处。
西方学术界的上述观点,我们未必完全苟同也不必照搬,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承认,他们的观点确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知识分子的某些本质特征。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 研究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 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开阔视野的作用,它可以激活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有益于我们的理论创新。
二、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要具有超前性、预见性
统战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 这就决定了统战理论研究的政治性和政策导向性也很强。但是这并不影响对统战工作和统战理论做出一定的区分。具体地说,统战工作必须遵循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而且要严格地遵循。而统战理论研究则要在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努力做到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预见性,要发挥思想库的作用。理论应该走在实践的前面,它当然也需要对党目前的统战方针、政策做诠释, 但同时应该对重大问题有超前性思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理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具有较高的“信誉”; 另一方面则给中共中央的有关决策提出新的思路、更多的选择方案。
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研究,也是这样。为此, 必须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包括全球发展、时代进程、中国已经并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未来趋势等)及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追求的影响等有一种较深入的体察和研究。著名学者齐格蒙·鲍曼在《立法者与阐释者》一书中特别重视现代社会中整体性知识分子和局部性(或工具型) 知识分子的区分。认为整体性知识分子执着于以理性建构社会的理想,其社会关怀精神最为显著;而局部性知识分子的眼光和兴趣则只限于专业的领域内。这一划分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无疑很有启发意义。由整体性知识分子的特征出发,统战工作应该着重于如何为该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言论创造良好的环境或氛围,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空间, 以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思想库的作用, 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思考、批判和矫正。社会的活力来源于思想的活跃和不断突破成见, 来源于不同的思想或学说之间的相互砥砺、驳难以及由此带来的相互渗透和借取。撇开知识分子的具体观点如何不论,单就其观点能起到的激活社会思维的作用来看,也是应该肯定的。对于这部分知识分子来讲,宽容是很重要的。统战工作者要善于在他们与执政党之间寻找共同点,所谓“求同存异”。可以肯定地说, 中国知识分子不论价值观、政治取向、专业领域、求学经历如何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的追求,而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之一。由局部性知识分子的特征出发,统战工作应该注重于如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专业工作条件和环境, 及时听取他们关于专业建设的意见, 以使他们更好地发挥特长,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科技大潮中, 人文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边缘化”了。这种边缘化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是否会继续下去?它对知识分子群体和整个社会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怎样的影响?齐格蒙. 鲍曼提出, 在当代特别是后现代思潮中, 整体性知识分子的角色正在由立法者向阐释者转变,即由以理性为原则为社会“立法”,追求全球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转向在认可多元主义的背景下, 对不同的民族或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体系做出解释或阐释,以利于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这一角色转换在中国当代的知识分子中是否也有体现?如何看待这一取向对知识分子自身和社会的影响?在科技知识分子的作用空前凸现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在鼓励他们努力于专业研究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充分意识到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科技不是万能的,科技知识分子在努力于专业研究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人类的人文需求,有较深远的社会关怀。这些问题都是统战理论研究者应该重视并且努力应对的问题。
预见性、超前性的研究需要宏观的视野, 需要不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而且还要对其他国家的类似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例如,列宁和苏共在领导十月革命和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对于俄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政治取向、社会作用的认识与定位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定位之上的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和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和政策惊人地相似。根据笔者的研究,这种惊人的相似情形,虽然有中国共产党受列宁和苏共有关理论影响的因素,但主要的不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相同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 相同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模式,以及革命后所追求的相同的社会目标模式造成的。如果我们再换一个视角,考察一下二战后第三世界中新独立的前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民族国家,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执政者在新的民族国家整合与重建过程中的合作与冲突关系,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般说来,在第三世界新独立的民族国家里,知识分子大多都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一些国家的掌权者亦是知识分子出身) , 这决定了在新的民族国家重建过程中他们能够与执政者合作共事; 但另一方面, 他们大多又接受过源自西方的近代式教育(很多人曾留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 有着源自西方的知识背景、思想背景, 有着程度不同的民主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价值观和启蒙统治者与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知识和思想背景,这种内在的追求,自然会导致与新独立国家的集权体制或模式发生冲突,导致与执政者关系的紧张。这些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的知识分子统战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能够使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根据这种预见制定相应的对策。
三、 注重实证研究和微观研究
对知识分子的统战问题研究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最忌空泛,因此实证研究和微观研究便显得非常重要。所谓实证研究, 就是要注重调查、数据和实例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要引入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请专家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案,并运用新的研究手段例如计算机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增强准确度或可靠性。这种实证研究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特别是要重视微观层面的研究。
我们知道, 知识分子是一复杂的群体, 他们当然有共性,不然就不会有“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但是,如前所述, 知识分子是一个“异质性”的群体, 这一点决定了深入到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研究其“异质性”何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就凸现了微观研究的重要性。笔者所说的微观研究主要是指两个方面: 一是对知识分子群体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例如分别对科技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教育界知识分子与文艺界知识分子, 分布于政府、企业和文化等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 不同代际的知识分子, 不同职级与学历的知识分子, 不同经济收入的知识分子, 不同地区的知识分子,有无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等等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来透视不同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地位与作用、价值观与政治取向等等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据此来思考和拟定相应的对策。二是典型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比起宏观的定性研究更能反映问题、说明问题。选取典型的个案———科技、人文、学校、企业等等领域内的成功的统战个案,这对于具体的统战工作来讲更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1] [ 2] S. M. 利普塞, A. 巴苏. 关于知识分子的类型及其政治角色[A] . 知识分子[C] .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