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
电视剧《老有所依》日前在全国热播,剧中沉重的养老话题触痛了无数观众。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逼近,“谁来为我们养老”成为一个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今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在投资、融资、土地利用、税费减免、补贴支持、人才培养以及慈善捐赠的优惠等方面,提供了众多的扶持政策。但是,面对老年人基础数据不详、养老三大支柱发展极度不平衡、养老模式仍需探索等种种难题,中国的养老产业所面临的困境纷繁复杂,许多问题都需要寻求答案。本期《人大盟讯》将通过解读国家政策、介绍养老行业的最新尝试、以及发展养老产业所遇到的困难来深入讨论中国养老产业往何处去的问题。
【政策动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解读
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会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将为破解养老难题、拓展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一、为什么要制定《意见》
概括地说,主要有三大理由: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
二是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养老服务业涉及长期照料、医疗康复、居家支持、精神慰藉乃至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地产等方方面面,蕴含着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长久之计,亦是当前扩内需、增就业的巨大潜力所在。
三是解决当前养老服务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解决好当前养老服务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二、关于《意见》起草过程
从2010年起,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工作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政部即启动了《意见》起草工作。在深入调研、专题论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和广泛听取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于2011年初形成了《意见》初稿,并征求了国务院多个相关部门及各地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局)的意见。同时,针对养老机构设立、土地供应和城市规划保障等重要政策内容,专程前往全国人大、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听取意见和建议。在进一步梳理和研究采纳相关意见的基础上,2012年9月形成了《意见》报送稿。
新一届政府组成后,按照本届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并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长远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又会同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进一步听取了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对《意见》文稿进行了修改,并征求了中央文明办、中央编办等34个部门和12个省(区、市)人民政府的意见,经反复沟通协调、修改完善,最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关于《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第二部分是主要任务,第三部分是政策措施,第四部分是组织领导。
在第一部分,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明确了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简政放权,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努力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原则上提出深化体制改革、坚持保障基本、注重统筹发展、完善市场机制等原则,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政府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支持家庭、个人承担应尽责任。在发展目标上提出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产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
在第二部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任务作了部署,明确了政府、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发展养老服务业中的作用,并体现在具体的任务措施中。在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方面,提出地方对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并强调综合发挥各种设施作用,要求各地发挥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和老年人家庭的无障碍环境改造。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方面,提出政府要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支持社区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项目。支持社区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在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方面,强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手续。鼓励外资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支持规模化、连锁化服务。强调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地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方面,提出要健全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将所有农村“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健全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功能,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提出要拓宽资金渠道,进一步落实农村可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农村老年人养老。同时,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应重点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办养老机构要与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机制。在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方面,要求各地引导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各种养老服务和消费产品。提出各地要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在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方面,要求各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提出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的服务关系。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切实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结算问题。
在第三部分,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完善投融资政策方面,要求通过完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安排财政性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在完善土地供应政策方面,提出各地要落实好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可将闲置的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养老服务用地。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供应,并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在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方面,要求各地在落实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也要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要求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在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完善补贴支持政策方面,要求各地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推进民办公助,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要求民政部本级彩票公益金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在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方面,要求有关部门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对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在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方面,提出引导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探索建立健康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为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支持社会服务窗口行业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
在第四部分,提出了健全工作机制,对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提出了要求。明确国家选择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强调对服务质量、安全、价格等方面加强行业监管工作,并明确督促检查的责任部门和要求。
统揽全文,《意见》着重统筹把握了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兼顾事业和产业。《意见》既对开发老年用品产品、培育养老产业集群提出要求,又对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出要求。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养老服务和产品,又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意见》既提出了当前一些亟待解决的任务,也明确了到2020年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还提出了管长远、管方向的四项原则,努力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三是兼顾中央和地方。《意见》既对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作了规定,也对中央政府的扶持政策作了规定。同时,将地方反复证明是成熟的政策上升为全国普遍性政策,对一些有待探索的经验,《意见》稿也给各地留下了创新、创造的空间。
四是兼顾城镇和农村。《意见》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既对完善城镇养老服务业提出了具体举措,也对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做出了明确部署,为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提供了方式和方法。
四、关于《意见》的主要亮点
(一)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
《意见》明确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在资本金、场地、人员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的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行政许可和登记机关要核定其经营和活动范围,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并在投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补贴支持政策等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给予种种优惠,对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释放了利好消息。
(二)明确提出政府要坚持保障基本
《意见》强调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养老服务”。“各地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要实用适用,避免铺张豪华”。“要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将所有农村‘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适时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健全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功能,使农村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这些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兜底责任,对城乡困难老年人是利好消息。
(三)提出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
《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兼顾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特别明确了到2020年“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养老机构中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等量化指标,这些指标是在深入研究,结合近年来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潜力基础上,通过仔细测算确定的,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依靠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是可以确保实现的。
(四)明确了打造养老产业集群方向
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等特点,对上下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辐射范围广泛。《意见》提出要大力开发安全有效的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开发老年生活设施和金融理财产品。加强规划引导,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
(五)解决了养老设施规划落实问题
《意见》对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统筹考虑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标准和要求,积极推动从城市规划建设起始,就将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其中“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要求已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有关内容衔接一致,且考虑到各地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基础条件和实际需求差异,采用了低限指标。
(六)明确提出要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
目前,现有4万多家社会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占了大多数,不少公办养老机构效率低下,管理不善,亟待改革。对此,《意见》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地把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政策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可以说,这为搞活公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指明了方向。
(七)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
在城乡差距日益严重的今天,把农村养老服务放到养老服务业全局中进行谋划布局,使农村养老服务走出一条既与城乡养老服务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的路子,这是《意见》关注的重点,也是《意见》呈现的一大亮点。对此,《意见》把“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作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六大任务之一,从健全服务网络、拓宽基金渠道、建立协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
(八)明确提出要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
社会养老需求巨大、潜力巨大,但要把巨大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的需要,就离不开养老服务消费市场。为此,《意见》从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开发老年产品用品、培育养老产业集群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这对引导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内需、扩大消费都具有指导意义。
(九)明确提出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意见》指出“各地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并对进入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实现医养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这是金融养老、以房养老的方式之一,在国外较为普遍,在国内发展还刚刚起步。这次《意见》以试点形式写了进来。应该讲这对于老年人、对于保险公司都是利好消息,如果试点成功的话,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盘活已有房屋资源,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都有积极意义。
(十一)明确提出要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
以往有关养老服务方面的土地供应政策仅限于公办养老机构用地,以及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用地的政策。这次《意见》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用地政策,还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用地予以规定。“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对经营性用地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更为突出的是,责成国土资源部要尽快“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我们相信,随着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的出台,养老方面的土地供应瓶颈制约将会逐步破除。
(十二)明确提出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对投资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政策亮点。《意见》在重申已有政策的基础上还有重大利好消息。一是各地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包括改、扩、建)要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也要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要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三)明确提出完善补贴支持政策
《意见》既有补人的政策,又有补机构的政策;既有补地方的政策,也有补社会组织的政策,各种补贴政策指向明确具体。
(十四)注重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积极作用
《意见》提出要引导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提供,使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积极支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活动,探索建立健康老人参与互助服务的工作机制。
(十五)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为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在财政、金融、用地、税费、人才、技术及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意见》提出国家选择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全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
另外,《意见》在养老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强化行业监管、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业统计制度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的亮点。
五、切实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意见》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养老服务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各项部署上来,扎实抓好养老服务业各项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精神推动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在保障对象上,要从单纯保障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向为全社会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转变;在机构养老上,要从仅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向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全行业管理转变;在发展布局上,要从偏重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向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在服务提供上,要从政府直接办服务向政府重点购买服务转变;在工作推动上,要从单纯培育发展向建管并重转变,深化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各地既要加强学习,提早谋划,及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确保责任到位、工作落实,也要抓好机制保障,夯实工作基础,配强配齐工作机构和人员力量,确保有人办事、有条件成事。(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2013-09-13)
窦玉沛:45项政策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
在12月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说,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一个是发挥政府的作用,一个是发挥民间的作用。在鼓励民间资本方面,今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中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在投资、融资、土地利用、税费减免、补贴支持、人才培养以及慈善捐赠的优惠等方面,提供了众多的优惠扶持政策。民政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国务院在下发文件时将45个具体的配套政策分解到35个部门,其中民政部牵头的有19项,配合的有20项,我们要积极推进,按时限完成。
记者: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从事业到产业一字之差。政府将如何适应这个变化?更好地转换角色?社会组织又能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政府在激励社会力量从事养老服务业方面有何激励措施?谢谢。
窦玉沛:你的问题是两个方面,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我们总体的想法就是要强化政府的职能,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来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
第一,我们要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快建设一个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服务。
第二,要进一步保证好基本,兜住底线。公办养老机构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要保障城乡的“三无”老人、低收入家庭的老人以及困难家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对他们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服务。
第三,推进建立福利服务制度。在这方面,我们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对建设服务设施进行补贴,形象地说叫补砖头。同时对于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的运营进行补贴,我们形象地说叫补床头。现在我们重点要推进的是要补人头,补到老年人自己身上来。在这方面,我们已积极推动地方对困难的老人,一个是高龄津贴,第二项是服务补贴,第三项是护理补贴,到目前为止,全国有18个省建立了8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高龄津贴,有22个省建立了服务补贴,还有3个省建立了护理补贴。通过补人头,让老年人有钱买服务,不仅满足自身服务的要求,同时也能够带动老年消费的形成,带动老年产业的发展。
第四,要加强监管。在监管方面,一方面要放宽条件,降低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同时要依法进行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维护广大老年人的权益。
在鼓励民间资本方面,大家都看到今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中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在投资、融资、土地利用、税费减免、补贴支持、人才培养以及慈善捐赠的优惠等方面,提供了众多的优惠扶持政策。现在看来,关键是如何落实。
为此,民政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是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务院意见的配套政策,国务院在下发文件时将45个具体的配套政策分解到35个部门,其中民政部牵头的有19项,配合的有20项,我们要积极推进,按时限完成。
第二,是推动地方制定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具体办法,结合各地实际,使之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第三是要深化改革,营造环境。我们将确定部分地区进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优惠政策方面再取得突破。同时民政部将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对于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原则上实行公建民营,同时进一步推动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营造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的氛围。{来源:新华网北京12月5日)
养老产业多少困境待解
养老的观念需要转变,养老到底养什么?曾经主管养老产业的前民政部官员王振耀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官方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1.94亿,今年预计将超过2亿,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到2050年我国人口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口。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却面临着养老定义不明确、养老金不足的问题。
王振耀在日前召开的一次养老产业相关论坛上坦言,资金不足依然是困扰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但目前养老的概念更应该重新定义。“需要从重视资金转到养老要养身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身体护理上来。” 在王振耀看来,如果这种观念不能树立,那么我国的民办养老院、敬老院就很难大规模地兴建起来。
谁需要提供养老服务?在一些专家看来,厘清相关数据同样非常重要。据了解,我国目前有3000多万失能和半失能人口;有2300万80岁以上的人口。跟发达国家相比,这些人员的定位并不准确。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相关机构都不能明确最需要护理的人在哪。在王振耀看来,全中国都在算一本大账,实际是糊涂账。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按照等级做一次全面的摸底评估,然后发现各种不同的养老需要,为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奠定一个数据基础。
三大支柱发展失衡:三大支柱一般是指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中国现有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养老储备金中80%多还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这些常见的养老金的储备方式,发展相当缓慢。
据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养老处处长姚渝介绍,在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大体系当中,基本养老保险起着决定性的第一支柱作用。据了解,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群达到8亿,覆盖面达到80%。与之相比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余额到今年二季度末仅有5300多亿元,覆盖人群只有1900多万,占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人群的比例很小。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规模则更小。到2012年年底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总规模仅为1319亿元,“三大支柱中的第二、第三支柱完全没有发挥支柱性作用。”
在多位专家看来,第二、三支柱之所以没有发挥作用,重要原因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据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介绍,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费率是20%,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11.2%的平均水平,企业和个人负担的各类用于社会保障的成本已经超过40%,成为全球强制缴费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很重,影响各类企业参与积极性,限制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袁序成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均无强烈意愿自愿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相关政策也在逐渐改进。今年9月《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鼓励老年人投保商业健康险,加快推进商业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产业衔接,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等服务领域。在今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内容再次被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上来。
12月6日,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称,从明年起,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在计入个人账户时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在年金领取环节计征个税。
至此,讨论已久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终于即将落实。所谓递延纳税,是指在年金缴费环节和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
这项政策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企业和个人加大养老金的投入,三大养老保险支柱有望获得更加均衡的发展。在一些专家看来要想解决中国养老问题,除了国家对一些必要的人群和对象进行摸底以外,还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其中,共同做好中国的养老产业
以往来看,我国社会公众对于自担养老责任的市场化养老保障方式接受度比较低,居民特别是城镇职工更依赖于政府养老、企业养老,而不愿意或者无能力自担更多的养老责任。2012年美国战略和国际中心发布的东南亚地区养老和退休报告显示,我国有63%的居民认为退休养老要靠政府,仅有9%的居民认为退休自己负责,4%的人认为退休养老靠成年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
合众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皓认为,养老行业需要政府支持,制定一些政策,让企业尤其是一些保险企业更好地参与进来,通过市场的方式解决养老难题。“现在中国的养老问题躲不开绕不过,无法回避。比如现在的80后们,他们的父母已经60岁左右了。一个家庭将面临四个老人需要赡养,压力很大。随着消费观念改变和养老压力的到来,将来机构养老必然会走向市场化,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民政部将确定部分地区进行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优惠政策方面再取得突破。同时民政部将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对于新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原则上实行公建民营,同时进一步推动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营造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的氛围。
事实上,国务院在今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当中也提到,把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力争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并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健康养老服务、医疗商业保险等。很显然,养老产业在我国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地位。
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我国需要按照改革创新精神去理解应对探索中国养老新模式的挑战,要调动所有的积极性特别是民间的已经雄厚壮大起来的社会资金、企业资本,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公益机构、志愿者组织,发挥各方的优势和特长,形成一个应对我国老龄化新阶段、和世界文明发展相通,又和中国特色对应的中国养老新模式。(来源:中工网www.workercn.cn)
【实业探索】
中国养老产业探索的典型案例—乐成养老恭和苑
在北京市最繁华的 CBD 核心区,东三环双井桥东,有一处方圆 13000 平方米的静谧院落,这里就是乐成集团进军养老产业交出的又一份成绩单——双井恭和苑老年持续照料社区所在地。
在城市核心区养老的三大优势
与传统观念中养老应选址山清水秀的郊区不同,乐成养老恭和苑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提出: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就医的快速性以及老人会亲访友的精神需求,是养老服务最应考虑的因素。因此,乐成养老将第一家恭和苑选在了北京东三环的稀缺位置,希望将城市中心的高品质配套与老年人的生活对接起来,让老人活得自由、时尚、有滋有味。
除了双井恭和苑,北京双桥恭和苑、海南海口恭和苑等项目,都始终遵循“选址城市核心区”的不二法则,这不仅是乐成养老区别于其他养老机构的本质特点,更是恭和苑模式的核心所在。然而,这一核心的确立,却经过了乐成养老内部的激烈讨论和反复摸索,以及多年来对老年人生活的跟踪走访、观察理解。
乐成养老投资总经理高峻松说,恭和苑最终选择在城市核心地段而非青山绿水的郊区,主要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老人越上年纪就越喜欢热闹,越怕被社会抛弃,在郊区其实会加重老人的社会隔离感;二、优质的医疗资源通常分布在城市中心的大医院里,在郊区,万一遇到老人紧急的医疗需求,可能耽误救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市区交通环境较好,子女亲朋探视就更加方便。由于距离近,很多子女都会经常来恭和苑看望自己的父母,或者一家人在餐厅其乐融融地聚餐。
如果说双向开关的卫生间门、特别设计的整体浴室、为方便晚归老人寻找钥匙而设计的置物台与夜灯等诸多细节尚难称独一无二的话,出门就是医院、子女上下班路上就能探望、离孙子的小学不到十分钟路程等,才是真正打动老人们来此居住的原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呈加速发展态势,乐成养老认为,除了生理上的照料外,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周边良好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安全感,交通便捷为亲友探望提供了便利,让老人感觉没有被社会抛弃,这种理念和实践体现了乐成做养老事业的诚意和决心。”高峻松说。
乐成养老选择长期持有
“城市核心区”的选址条件,无疑增加了经营难度,也意味着乐成养老从一开始就和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不同。首先,土地的获取方式不同。众所周知,核心区的地价和土地获取之难度,不能与郊区同日而语。目前,养老土地的获取方式往往是政府划拨,还能够享受到一些政策上的优惠,虽然多在远郊,但成本低廉。不少房企和保险机构就借此概念去圈地,不少远郊大盘都是假做养老、真做商品房开发。然而,乐成从 2007 年开始从事养老产业起,思路就很明确,就是要按照市场化的商业模式来做。“因为我们做的是养老服务产业,而不是做地产,所以我们拿地走的都是国家正规的招拍挂,而不是通过炒概念来做房地产。”高峻松说。
其次,变短为长,长期持有。与市面上流行的销售多于自持、短期套现回笼资金等做法不同,乐成养老将自身定位为一个长期的养老产业投资者,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渠道。然而,养老产业投入大,收益周期较长,如果入住率不够,市场反应不活跃,资产的流动性就会有影响。对此,乐成养老的策略着力于快速输出服务,让老人住进来,提高入住率。
事实上,不少业内专家都认为,对于养老地产而言,主体并不在“地”本身,而是“地上”的各种养老配套设施,比如老年护理、乐龄服务、医疗康复等,这些才是养老地产的核心和项目盈利的主要来源,而这也是乐成养老恭和苑的王牌——老年人“持续照料”,为老人提供包括吃、住、医、养、玩在内的一站式生活服务,让老人不必迫于生活能力的衰退而离开社区。
这中间体现的是乐成养老的运营能力。恭和苑平均每个项目拥有 300 张左右的护养床位,能提供长期照料和特殊护理,可以覆盖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失智的老人。这在中国养老产业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乐成养老已在城市核心区的方圆之地上,开辟出中国养老产业的新天地,为中国老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老年生活方式。(来源:中国网www.china.com.cn)
【企业呼声】
我国养老产业亟需解决三大问题
北京太阳城集团 朱凤泊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式十分严峻。自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行列之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1.94亿,占总人口的14.3%,养老市场的需求超过了1万亿。2013年,是我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龄人口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预计到205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届时每3人当中就会有1个60岁以上的老人,养老市场需求有望突破17万亿。
看看这几组数据,就不难看出,我国养老产业是一个潜力十足的待兴产业,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服务需求昭示着我国养老产业进入了重要的历时机遇期。然而在如此严峻的老龄化程度下,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养老产业市场不论是从政策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没有做好相应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从市场定位到盈利模式,从政府角色到政策制定,尚在摸索、等待的阶段。
其一、政策出台的多,但真正落地的少。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养老服产业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培育,尚未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实施措施,与客观要求存在差距。对于想进入养老产业市场的企业来讲,其面临的鼓励政策、市场准入门槛等诸多方面的障碍,都使得企业要三思而前行。
其二、社会各界进军养老市场的多,配套的成熟商业模式少。
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尚处在浑沌的发展初期,各路人马都看到了养老市场发展的急迫性和商机,但真正能称之为标杆性项目的却屈指可数。地产商、保险公司、风投、国外养老管理公司都想分享养老蛋糕,盲目进入了这个市场,但究竟怎么做,清楚的不多。养老产业市场亟需成熟的赢利模式,最好是可复制型的盈利模式。
其三、炒作概念、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多,真正脚踏实地做养老的少。
在对房地产调控的当前背景下,为规避拿地政策,以养老的名义圈地,装一个养老概念当噱头,实际上就是做普通住宅卖房,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在养老地产开发方面不在少数。真正的养老地产项目运营回报周期较长,利润也没有那么丰厚。很多企业没那么大的耐心来等待,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重视从运营服务中获得中长期的利润价值,不愿意在运营服务上投入太多的钱。
我在养老产业中摸索做了13年,一步步走到现在,也是吃过不少亏、走过不少弯路。13年前,北京太阳城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开始了我们做养老的第一步。当时我们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和老人们沟通、座谈,发了两万份调查问卷,拿回来8000份有效问卷。就是了解老人们想要怎样养老,需要为他们提供什么?盯住老人的思想观念、生理、心理的需求,特别是盯准老人的钱包,他想花多少钱来养老,做了很深的功课。
13年来,从硬件上来说,我们打造了一个占地面积42万平米的养老综合体——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居住有4000多位老人,在居家型、租住型等多种养老方式中各取所需。配套了医院、超市、健康娱乐等养老功能设施,实现了医护型全程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从软件上来讲,我们在13年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北京太阳城模式。一是开发运作模式。北京太阳城三七开的开发运作模式,70%建设老年公寓卖产权回笼资金,30%建设养老功能配套设施自己持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二是运营服务模式——医护型全程化持续照料,即CCRC。针对老龄化人群的四个阶段——健康、半自理、无自理和临终关怀,制定出相应的服务载体的服务项目。三是商业赢利模式——资本循环实现赢利。以养老服务为核心,拉动养老所需的意料、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形成养老企业内部自循环的产业链,相互作用,不仅实现赢利,而且这种赢利模式是可持续的。
北京太阳城用这十几年在养老道路上的探索实践证明:养老企业要实现赢利,不能单靠地产开发,更多的在于后期的运营服务。需要投资、开发和运营三方的专业链条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加上可持续性良性发展的运营服务模式才能实现养老产业的长期赢利,也就是之前说过的资本循环实现赢利。
目前,养老企业没有提供足够的丰富的服务性产品来赚取老人兜里的钱,也就是说老年群体有钱也没地方花,缺乏可供老年群体持续消费的产品。所以我们利用了2年的时间构思搭建了一个平台,这就是我们前不久联合了30多家企业涉及养老地产、老年产品、医疗康复等多个为老服务机构推出的“百龄计划·全球联盟”,。
“百龄计划”体系是目前国内首个集休闲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三大养老模式于一体的养老服务平台。针对“初老”、“中度老龄化”、“重度老龄化”三个不同阶段的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融入科技、医疗、度假等产品,持续扩展赢利半径。
“百龄计划”为双核服务体系,核心服务一:“全球联盟”是指国内外有条件并致力于健康养老事业的各家老年公寓、旅游度假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疗养院之间进行联盟运作,为刚步入老龄化50后老人提供健康养老和置换式疗养服务。核心服务二:“康乃馨行动”则是应对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逐年增长这一严峻现实的创新解决方案。失能老人已经成为当前的养老难题,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不难预见,当现在的“50后”步入高度老龄化阶段后,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将更难支撑老人的照拂、看护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康乃馨行动”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居家养老便捷服务,即为已进入中、高老龄化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的上门五助服务。
“百龄计划”是在政府政策的导向与支持、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与“50后”养老的革新以及一群致力于养老产业发展的人共同促成了“百龄计划”的制定与落地。未来“百龄计划”将继续在创新养老、科学养老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为各涉老服务企业建起一座桥梁,强强联合,携起手来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老人。
【社会调研】
盟员代表赴通州调研东校区建设
自2012年我校与通州区政府签署建设东校区协议后,如何布局未来的两个主校区办学资源,如何创新理念、配置校区功能,探索出校园建设的“人大模式”,实现十年腾飞,是所有盟员老师高度关注的问题。民盟委员会及时与学校规划、资产、财务等相关部门沟通,跟踪了解项目进展、资金筹措情况及面临的困难,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座谈、交流,其中,6月参加了由学校工会组织的教师东校区考察,由党委统战部组织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外人士东校区及周边环境考察,与通州区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交流,对于东校区建设的总体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和感性认识。
对于年轻教师普遍关注的住房、交通、子女就学的实际问题,民盟委员会在组织生活会上,与盟员进行讨论,征求盟员意见。在今年初市政协会议中,彭丽红委员带着老师们关心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会上提出了一体化设计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的建设意见,并就中青年教师因购房政策限制,转至廊坊大厂地区购买住房的现象,向通州区政府领导反映并提请关注潜在税源流失的问题。
2013年7月,民盟委员会组织10位老、中、青盟员代表前往通州区潞城镇,与政府宣传、发改局、招商局等部门就通州新城规划、新发布的高端医疗服务区规划、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项目进展进行座谈交流。潞城镇宣传部负责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建设,符合通州区服务首都发展战略及通州新城建设的定位,潞城镇热切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加快进度,尽快进驻,提升本地区的人文品质。盟员孝彦其、檀文茹、于春海、程贤明、杜朝晖、林美茂、白光萍、顾彩芳等代表人大教师就项目进度、资金到位、拆迁安置、中小学选址、校园规划、教师配套生活设施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沟通,随后实地考查了东校区周边环境、地铁6号线建设进度、土地拆迁及安置房建设情况。民盟委员会及时向学校统战部以及有关部门汇报了考察情况、意见和建议。
东校区的规划建设,事关我校未来发展,广大师生极为关切。通过调研考察,盟员切身体会到了通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潜力,东校区建设不仅有助于推进通州区的文化建设,更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配置和人文北京建设。
我校民盟求真务实,心系学校发展改革重大战略问题,长期关注民生,努力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积极争取机会,多方沟通,深入调研,广聚智慧,发挥盟员专长,发表意见和建议,成为我校党外人士为学校发展化解矛盾、献计献策的一道风景线。
【工作回顾】
夯实基础、激发活力
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自换届以来,继承和发扬民盟优良传统,围绕夯实基础、激发活力,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探索、富于创新,积极参政议政,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不断开创基层民盟工作新局面。
一、政治学习常态化
委员会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第一时间通过座谈、讨论的方式组织盟员学习“两会”精神,中共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及时向盟员传达上级盟组织部署的各项学习任务。多次组织专题报告会,聘请校党委统战部部长、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专家、国际关系学院周淑真教授讲授“民主党派的历史源流与多党合作制度”和“比较视野中的政党制度与多党合作”。使广大盟员对中国特色的民主与政党制度有了进一步认识。今年,委员会组织盟员到民盟中央参观盟史展,使盟员对于盟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盟组织有了更多的认同和切实的归属感。
二、高度重视党盟关系
民盟委员会自2005年换届以来,在校党委主管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统战部的具体指导下,党盟密切合作,开展一系列的有影响的活动。举办了两次富有影响的高层次民生论坛,民盟中央蒋树声主席、索丽生副主席以及我校党委书记到会致辞,部分学院院长、书记发表见解。论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了盟市委和校党委在经费的大力支持。2012年民盟委员会面向全校举办的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知识讲座,不仅校党委书记出席,各院系分党委书记或统战工作负责人、其他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及对主题感兴趣的师生70余人认真聆听讲座。此次有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学习活动对于基层党组织重视和支持民主党派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认真倾听老盟员心声
民盟委员会主动向老一辈盟员虚心学习,专门组织采访老盟员代表,包括王传伦、林富德、尹怀邦、邬沧萍,征集老盟员意见,用笔记下老盟员心声,刊登于人大盟讯,使更多年轻盟员了解前辈,不忘优良传统。根据近年离退人员增加较快、盟员结构日趋老化、组织活动难度加大的问题,及时进行组织调整,成立离退支部,定期组织年轻盟员看望老盟员。委员会在重大活动、重要事项上,主动征求老盟员意见,组织活动尽量让老盟员满意。档案学院退休教师孝彦其年近80,仍然积极参加盟组织各项调研、参观、论坛活动,并提出许多活动建议,任宝义、尹怀邦、杨树臣、王桂玲、葛纪娥、白光萍郭晓惠等离退老盟员的热情支持和奉献,是委员会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巨大动力。
四、组织活动富有成效
如何增强组织凝聚力,是委员会工作的难题。在人员结构老化、经费严重不足、组织活动异常困难的的情况下,委员会班子精心策划,多次组织盟员走出去,参观民营飞机制造企业、河北曹妃甸工业园区、通州潞城镇调研考察,组织盟员“半月谈”相互交流,增进沟通合作,组织承担市统计局农业普查数据研究,举办网球、卡拉OK等文体活动,2010年从学校人文社会学科优势出发,发起创办民生论坛,依托校内外一流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就业、养老、中小企业发展等一系列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中,杜朝晖、杨楠、齐悦、高仰光、孙倩李石等部分热心盟务工作的骨干盟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于春海、许勤华、郭志新、谭淑豪等一批中坚成为后备力量,彭丽红、李丽林获得基层挂职机会。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年轻骨干教师加入民盟队伍,组织发展迈上新台阶,盟员老化的结构得到根本改变。盟组织活动由过往的停滞状态转变为盟员的热情期待,每次活动结束,就有很多盟员在询问下一次活动的安排。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我校举办“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现场教学,民盟委员会勇于创新的工作经验作为典型加以介绍。今天有声有色人民大学民盟委员会,不仅自身的凝聚力显著增强,而且成为其他党外人士、部分党员羡慕的组织。
【盟员风采】
金融学家汪昌云
汪昌云教授,1964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1999年1月毕业于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获金融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海淀区政协常委。兼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学年会理事、中国投资学会理事、《金融学季刊》副主编、《中国金融评论》副主编以及“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等十余种国际学术期刊评审等职。
汪昌云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教学科研成果曾获第六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以及Elsevier论文引注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汪昌云教授1982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学习并先后获得经济学学士(1986.7)、投资经济与投资管理硕士学位(1989.7),后于1999年1月获伦敦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1989年起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投资经济系(1989.7-1999.3)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任教(1999.3-2005.12)。2003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金融系主任,2010年起任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汪昌云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资产定价、金融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等国际国内重要金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
【盟员之声】
财金学院王传伦教授
一、论战的实质。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经历了二十多年,已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进入了完善和攻坚阶段。当前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以及争论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其焦点在于物权法与公有制是否矛盾。由此延伸出的两个观点:改革应该先停一停,放慢步伐;加强宏观调节,政府参与经济活动,退回计划经济阶段。
二、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看法
第一、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几年改革、开放实践,应该给与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原则下的混合经济。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有利的。当前情况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政府干预有时也是不必要,但市场经济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
第二、民盟盟员,不必在大的论战上参与争论,而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不必顾虑。民盟盟员讨论的具体问题越深刻越好,大的争论不符合民盟要求和立场。
三、关于财政金融领域的一些看法
第一、当前出现的“三农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不完善,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弱,以至于改革进程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收入分配有失公平。政府应该帮助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当前的问题是政府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干预过多,对农民的帮助不够,负面影响大。这种情形在各地都有,各地因地方政府认识不同而程度不同,比如在城市开发、公路建设过程中侵占农民利益问题。虽然说中央减轻了农业税,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限,地方政府筹款很严重,转移支付和教育负担依然较重。农民应该在市场机制中得到好处,但很多情况下被中间商拿走。说明政府对于农民利益的保护不够,在这一领域,政府应该加强作用,完全退出是不可取,完全管制也现实。两方面的配合与协调,实质是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定位问题。
目前教育、医疗、社保、科技各领域普遍要求政府加大投入,财政投入规模很大。财政经常项目还能实现收支平衡,但投资支出主要靠贷款。在财力有限的题条件下,财政投入效率非常重要。实际效率究竟如何?很大一块资金用于豪华办公楼、写字楼的建设。很多领域要求财政资金投入应该多一点,不知不觉中,走歪了。表面工作做了,实质效果不好,结果会由于政府支出增加而引起物价波动。
在金融领域,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中的问题,民间资本投入,还是银行投入,引起了争论:国有资产是否贱卖的问题是可以说清的。贱卖现象是确实存在的,但不能因此而停止。银行如果不是采取措施,早已资不抵债。体制改变是有利的,需要具体考虑。对此问题的讨论至少是对决策者的监督,使得高管决策需要有充分的理由。(选自老盟员专访2006年4月)
经济学院尹怀邦教授
尹老师和费老的接触有两次,一次是一九九零年三月陪同前苏联学者戈维良拜访费老,另一次是在同年的八月在莫斯科拜访当时正在莫斯科访问的费老。
在见到费老之前,尹怀邦老师就已经对费老满怀崇敬。他在五十年代就读过费老的著作和文章,对于费老的坎坷经历、学术成就和为人也都有所了解,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与费老谋面。
一九九零年,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前苏联学者戈维良提出希望拜访费老,尹老师作为联系人终于有幸与费老面对面。这是尹老师与费老的第一次见面,费老给尹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尹老师只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费老,那就是“谦虚”。他说,费老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毫不自恃伟大。他说,很一般人不同,费老的谦虚和平易近人显得非常的自然,让人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他还提到这次见面的一段轶事。戈维良是前苏联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专家,他对中国社会问题也有浓厚的兴趣,而他对当时作为中国“社会学重建第一人”的费老更是深感钦佩。在中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他坚持要求拜访费老。在拜访过程中,戈维良对费老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对您的崇拜就像对父亲一样。”费老非常谦虚地纠正道:“我们虽然有年龄上的差距,但还是学术上的国际友人,你这个比喻可不太合适啊。”事后,戈维良对尹老师说,其实费老早已经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今日一见已经是人生一大幸事,刚才的话是发自肺腑,无论在哪个方面,他都非常尊敬他,而费老实在是太谦虚了。
尹老师没有想到,和费老第一次见面之后不过五个月,他们很快又在莫斯科见面了。当时尹老师和费老正好都在莫斯科访问。尹老师在得知费老也在莫斯科之后,立刻联系了戈维良前往拜访。这次礼节性的拜访进一步加深了费老谦虚随和、平易近人的印象。
在尹老师心目中,费老是一个真正的伟人,他历经艰辛,一生坎坷,为了学术,更为了人民的幸福矢志不渝,难能可贵。他作为一个学者,深入民间,深入实际,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给现在的学者以很大的教育。
2005年4月24日,费老辞世,尹老师在听说了这一不幸的消息之后深感惋惜和悲伤。他说,虽然和费老只有两面之缘,却因为这两次见面进一步加深了对费老的敬仰之情。尹老师不无惋惜地说道:“这样的学者和伟人,应该活过百年才是”。(选自老盟员专访2006年4月)
社会与人口学院林富德教授
我对现在的领导班子很赞成:他们不说空话、经常下来转转、比较务实。我以前是搞人口学研究的,那就得去看啊——城里一个样、农村一个样,富的地方一个样、穷的地方一个样。如果在农村也只允许生一个孩子,是个女孩子的话怎么办?再生一个又是女孩子怎么办?中央现在对农村辅助很大,经常组织农民去富的地方看看,农民不能只靠种地呀,只靠地是富不起来的。所以现在的领导班子作风比较实。我们以前是吃过苦头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民公社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天堂”,可人民不懂什么是共产主义啊。后来解释说共产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做了样子出来看。人的思维不切实际就会带来害处,而且无法维持。安徽的农村富起来了,就靠的是自己下去看嘛。现在的领导常在下面走就对了啊。回过头来想几十年的经历,人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中央领导人都在下面转,就能看出(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我相信一个原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也常常参加一些活动:太极拳、太极剑、乒乓球、做做家务,吃得香、睡得好。小时候因为打乒乓球还犯过错。学校规定下午3点到4点是活动时间,之后学校清场、学生都得回家。我们知道有一大一小两条路到乒乓球场,4点之后从小路进去还能打一会儿。老师知道这条路,也不大管。可是后来学生老不肯走,就逮住惩罚了我们,要用板子打手。我们知道老师自己有分寸,都是轻轻打打意思意思。学生怕挨打,板子落下时都把手往后一缩,打在指尖上没那么疼;老师就让我们将手放在课桌的棱角前,让我们无处可退。我们被罚了,这一板让我记住了一辈子:国有国法、校有校规,违反了就会被罚,法律是不可触犯的。后来我也就比较循规蹈矩了。
循规蹈矩也有不行的地方。在我担任班长的时候,老师外出就会叫我负责班里纪律,交待同学们不许交头接耳。班上有些小孩从小喜欢闹事,他们跟我关系还特别好,我就包庇他们、跟老师说没事。后来被其他同学在背后告了状,老师就把我罢了官,而我从此就没再做过班长,自认为没有资格做。想想几十年很有意思。
现在的教育开放、活跃。以前的教书就是背,唐诗有韵律、很好背,老师要我们自己去念、去背、去理解,但不用他们讲。但后来想想,诗词不见得不能讲。数学老师还不错,讲求规矩。老师布置作业都是一三五,而我把二四六都做了附在后面,看不看随老师,但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后来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却被同学骂了。再想想,就自己做了、不交给老师看,考试的时候往往比较灵活——说不定考题就在二四六里了。我现在整理以前发表过的东西,想挑选一下出一本文集。文章都是以前在我们的专业杂志《人口研究》上发表过的,我觉得可能有些价值。
我参加完土地改革,53、54年回来,碰上“双反运动”,要求把以前旧的思想、习惯讲出来,要忠诚老实,实际上就是要交代反动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思想历程。如果不老实的话不能过关,要通过了才能参加革命。我挖空心思都讲了,自己过去、现在怎么想的,大家觉得讲得很自然,让我一次通过了。通过之后就有人申请入党、入民盟、或者九三学社,我在一个友人的劝说下,很早就加入了民盟。我的出身不好,入不了党,当时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现在退休了,自己养活自己,觉得当今的社会环境很不错,没有战争、没有政治运动,自己的生活安排也好、自由,多活几年很有意思。
几十年前一周只让休息半天,现在向发达国家看齐,每周休息两天。发达国家每月都有节日、日期不固定,可能在月初、也可能在第四周,叫做long weekend,就是多给一天周末,让全家开车出游。这一点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学校方面嘛,领导人来了两任,是有所作为的,正儿八经地干了一些事。当然有些牵扯到了个人,比如要求搬家买房。我们要留着自己储蓄的一些钱防备养老;虽然有儿子女儿、他们也应该供养老人,但我们干了一辈子活儿,也不愿意让儿女为我们买房。
再说说我对人口方面的一点想法吧。中国人多地少,少生一点比较少。但这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造成老年人多、年轻人少,抚养问题负担重。接受国家补贴的老年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得靠子女养;而子女还要养自己的孩子,所以负担就重了。不过总的来讲,还是要少生。至于如何实行呢,就要通过教育来使老百姓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让他们明白现在与将来的关系。
现在提出的新农村政策,要点之一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还是存在的,但如果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女孩儿怎么办?再生的话就更穷。所以需要在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搞非农产业,毕竟单纯依靠农产品与城里进行的交换是不够的。新农村政策很有道理,它是要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农民进城的数量有限,现在宣传的大学生毕业后去做村官,期限也不清楚,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要实现共同富裕,有很多办法,做村官是其中一种。当年土地改革时,我到农村去了九个月,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贫穷。那时我们去帮老百姓挑水、把水缸装满,井离得远、路上还有一段上坡,村民就不要我们挑,说我们挑不动;后来才知道,他们不是怕我们挑不动,是怕我们在路上把水桶撞破了。中国老百姓真是穷,大国要富不容易。中国面积大,但可用的不多,荒漠地、盐碱地占很大比例。人多地不大,只靠农业翻不了身。要靠非农产业的发展,依靠加工工业的发展、实行多种经营。华西村就正是依靠了非农产业和加工工业而发展到了今天。(选自老盟员专访2006年4月)
档案学院退休教师白丁
要不是因为要和大家一起谈论有关老年人的话题,真没有有意识地想一想,看一看当今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消说中青年人,就是连老年人自己也没有注意,中国已经快速地驶入了老龄化的快车道。据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的统计显示,全国老龄人口已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3%。到了今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80%。前瞻一下,2025年,老龄人口将达3亿,2030年将达4亿。北京的情况更为严峻,到2012年底,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190.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9.1%到了今年则占到20.3%。国际上通常认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4%,即为“深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4%为“超极老龄化社会”。
庞大的老龄化人口的现实,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但首先要解决的是老年人的生存、生活问题,养老已是目前及未来重大民生问题。我们国家早已有养老保险制度。尽管存在着不完备,有待改进,但却承担着80%的养老保险费用。当今,全国上下都在为着实现强国梦而努力着。如果一年增加六七百万或更多老龄人,这将给梦的实现带来多大压力?!
更何况,由于老龄化速度太快,要国迅速建立起社会养老机制实在来不及。前几天,在老龄事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住建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秦虹认为,中国的住房问题非常复杂。在政策层面上如何满足住房的刚性需求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养老住房的需求。面对老龄人口快速增长的社会现实,我们的准备是不充分的。那么,养老你到底怎么选?
本月11日,民政部负责人在国务院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将按照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快建设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的支持,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为基础,“老龄法”也有同样的规定。
那么,中国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吗?中国人对于家有着根深蒂固的眷恋之情。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脱离了劳动,离开了工作岗位,到哪去享老福,当然选择自己的家,所以,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都选择了居家养老。国家希望能有4%的养老者能进入社会上的养老机构,现在看远没有达到。
居家养老确有可取之处。比如,有夫有妇是为家。《孟子·滕文公下》:“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即为有夫;《左传·僖公十五年》:“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此家为妇。夫妻老来为伴,心里踏实。如果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对老人嘘寒问暖,再一起吃个饭,家庭氛围浓浓的。养老机构里有吗?
居家养老要的就是亲情,享受的是天伦之乐。比如,在久居的老屋里,其一桌一凳,一事一物都凝聚了老人的劳动成果,几十年的沧桑岁月里留下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也留在了其中。单抒发其中一味,都能换起人的青春欢乐,或者苦涩悲怆。但是,其精神是充实的,能走到今天一定会感到欣慰。
居家养老要的就是知足,享受的是愉悦。比如,家里没有镶在镜框里的规章制度,没有上下班签到的打卡机;你可以睡到日上三竿,也可以熬到深夜不睡;你可以只喝茶不饮咖啡,你可以只吃素而不着荤腥。如此观之,离退休之后,不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真让人觉得,生活可以随心所欲。
居家养老要的就是放松,享受着个性化的生活。比如,比起去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的经济负担较低,一般的人都可以承受。就算需要聘请家庭保姆,大概每月也只支付一千到两千左右。如果要进住养老机构呢?2012年《中国经济周刊》显示,公办养老院,对于生活上可以自理者,月支付为五千至六千元。笔者认识一位81岁的老先生,其月工资为八千多元。因其为失独又空巢,不得不每月支出九千多元住养老院。可是这位老先生还是愿意居家养老。于是,他回来了,还请了一个保姆。怎奈他1.8米以上的身高,又住楼上,保姆对他的照顾实在力有不逮。经与子女研究,仍不得不回到养老院,工资不够的部分由子女负担。
有没有不收费或收费比较低廉的养老机构呢?民政部门公建公营的养老院、福利院,只针对“三无”、“五保”、残疾人员及收入极低的老人。普通的离退休人员是不符合相关进驻条件的。居家养老,不能不顾及经济上的承受能力,不能不考虑让老人生活别那么尴尬,而应该让老人晚年享有尊严。
无论是国家、老人及老人的子女,谈起养老话题都倍感沉重,都有许多话值得说。(2013年12月24日)
校医院白光萍大夫
我退休前是校医院外科大夫,民盟支部主委。退休之后坚持参加民盟组织各种学习和调研活动,及时了解党和政府执政理念、方针和政策,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进新形势下的协商民主等等,有很大收获。特别是对民盟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认真学习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积极发挥参政党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深刻的认识。
据我了解,多数离退休人员还是非常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承担一些社会工作的。渴望与在职年轻人有思想交流,渴望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我校民盟经常性地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显得极为珍贵。在民盟每次召开的会议、组织的活动上,大家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发言可以启发大家思维,因此大家很重视民盟组织的历次活动,只要身体情况允许都积极参加,希望这样的活动坚持下去,成为民盟的宝贵财富。
对于民盟基层组织活动,未来从形式到内容希望进一步多样化?比如,举行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请专家学者讲些大家关心,又不甚清楚的问题,如钓鱼岛的来龙去脉、雾霾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将民盟的政治学习、文化传承、学术活动更丰富多彩一些。
民盟队伍以高级知识分子居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成就和声望,即使是退休以后,仍然可以很好地发挥一技之长。许多像我一样的退休、身体还很健康的老同志凭借自身专业特长,积极融入社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从头开始,焕发生机,发挥余热,继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积极准备自我养老,减轻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北京市六十岁以上人口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尤为严重的是现在“四二一”(即四个老人由各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抚养,他们还要养育一个孩子)家庭日渐增多,很多家庭的小夫妇已感到压力,从全社会长远观点看,过不了很久,那个“一”将负担“六”的开销,而现在很多六十岁“老人”尤其脑力劳动者,身强力壮,每日早晚两场街头舞蹈健身,以消耗体力,若让这些人发挥余热,做些社区养老服务的工作,既有利国家又有益个人身心健康。
人注定要衰老、生病,就要去医院,但是稍好一些的公立医院,就医比较困难,且不说拥堵的交通,能到达医院,已精疲力竭,再挂个好大夫的号,更属不易。作为在一线从医多年的大夫,我想为方便老年人看病提点个人意见:各级医院可否从老年人患慢性病多、出行不便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离退休人员就医、医药费报销方式,制定人性化的流程和机制,优先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2013年12月22日)
【组织发展】
委员会新盟员
王伯鲁,男,汉族,1962年9月生,陕西韩城人,民盟盟员。曾就读于西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供职于陕西省渭南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程师,科研处兰州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伯鲁2013年转入我校民盟,曾任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成都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政协委员,民盟成都市委委员,民盟西南交通大学副主委;曾任甘肃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哲学学科组成员,甘肃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曾获铁道部优秀教师、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甘肃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优秀指导者、西南交通大学黄袁创新奖等荣誉称号。王伯鲁现在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技术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近年来,主要从事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5项,出版著作6部;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甘肃省第七、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
郭志新,男,祖籍河北怀安,1967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1984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1988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西安西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1991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96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出站,获得副研究员资格;同年前往美国克莱门森(Clemson)大学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6月回国。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筹建工作,2004年正式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2004-2010年任化学系系主任,现任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有机光、电、磁材料以及有机纳米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多项,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多人,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之后,主要研究兴趣逐渐转向精细有机化工领域,相关工作正在开展中。
吕文威,男,1984年出生于黑龙江,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高级管理培训班”和美国西点军校“领导力提升培训班”学习。担任过英国牛津中国学者学生联谊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常驻“国际高层管理培训大学联盟”首席代表、商学院高管中心国际事务主任,兼任中国欧美同学会理事。发表“中国学者在西方国家的适应性---问题和解决方案”《牛津比较教育》(2009)“扎根理论的实践---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和生活情况的调研”新加坡南洋出版社(2010)等,任职期间,.策划并负责“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美国康奈尔劳工学院:2012人力资源总监培训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商学院:2012年培养致胜领导力研修班”,策划并协调建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商学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劳工学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策划并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2012年领导力提升培训班”
李石,女,1979年2月出生于贵阳,清华大学化学学士、哲学硕士,罗马LUISS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政治哲学,代表作品有:《积极自由的悖论》(商务印书馆 2010年4月)、《自由的概念:一种还是两种?》(《哲学研究》2008年7月)、《实践理性和自治行为》(《世界哲学》2009年1月)另外,李石爱好诗歌艺术,曾发表诗作《美丽,就像春风》(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3月)。
宋非,男,1977年1月出生,祖籍河南,是上世纪50年代加入民盟的哲学系马玉珂老师的后代。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机系、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曾供职于北京光环新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2003年创立北京创新光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2004年担任北京光环新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主营事业部副总经理,辞职后收购北京卓仕达自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05年规划并创立光维网络品牌并在北京市范围进行互联网的接入服务,2007年投资成立北京光维恒泰科贸有限公司,2010年收购北京智天信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12年受聘加入圣迈(北京)控集团有限公司任副总裁;并于2013年成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金融评审组专家。在个人爱好方面,宋非热爱体育运动,在清华大学期间作为学校武术队成员练习散打,并担任校武术协会助理教练,工作以后坚持锻炼长跑每年在全国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
【论坛回顾】
民生论坛,由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倡议,中国人民大学和民盟北京市委共同创办,旨在发挥高校资政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围绕民生领域重大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民生论坛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学科优势、创新组织活动方式、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受到民盟中央、民盟北京市委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成为高校民盟组织中最有影响的高层论坛之一。
首届民生论坛
2008 年4月18日下午,在文化大厦多功能厅举办了的以“为改善民生建言,为和谐发展献策”为主题的首届民生论坛。校党委书记程天权,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剑平到会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论坛由校党委统战部长周淑真教授主持。出席论坛的还有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牛维麟、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卫东、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朱尔澄、李怀方等,中国人民大学民盟成员和北京各高校的民盟负责人共120多人参加论坛。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原全国政协常委、原民盟中央顾问、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
社会与人口学院老教授邬沧萍,法学院院长王利明、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书记孔祥智、全国人大常委、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主委、商学院教授郭国庆,财金学院教授汪昌云等从住房、民盟与民生、法律、国企改革、就业、三农、社会保障、消费者权益以及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发表演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颇具价值的政策建议。
第二届民生论坛
2010年1月15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以“中小企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民生论坛,校党委书记程天权,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索丽生致辞。论坛由校党委统战部部长周淑真教授主持。出席论坛的还有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剑平,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常委副主委朱尔澄,中国人民大学民盟盟员以及民盟北京市各基层组织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论坛。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王建翔、原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司长、中国广告主协会副会长王远枝,国家投资协会副会长李启明,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民进中央常委蔡继明,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教授黄卫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海淀区政协常委刘力,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主委、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郭国庆、北京银行中小企业事业部张学友以及中小企业界代表,围绕如何进一步落实36号文件,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第三届民生论坛
协办 2012年12月20日,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协助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和民盟北京市委举办了“构建民生优先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主体的第三届民生论坛。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葛剑平致辞。论坛由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主持。中国社会学名誉会长郑杭生教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力研究员、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研究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玲教授、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谢卫副总裁分别作主题发言,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刘玉芳做论坛总结。
主办201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和民盟北京市委在逸夫第一会议室举办以“养老与健康产业发展的”第三届民生论坛。校党委书记靳诺,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致辞。论坛由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经济学院副教授彭丽红主持。出席论坛的还有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刘玉芳,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委秘书长赵雅君,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校党委统战部部长齐鹏飞,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宇,老干部处处长葛秀珍、王飞,学校其他党派负责人,民盟盟员以及民盟北京市各基层组织的代表共70多人参加论坛。
原全国政协常委、原民盟中央顾问、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邬沧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中国投资协会大企业委员会会长李启明,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常委、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主委、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郭国庆教授,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冰教授,北京太阳城集团董事局朱凤泊主席,科研处处长、社会与人口学院杜鹏教授,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北方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赵继新教授,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韩克庆副教授以及其他参会嘉宾就养老服务思维、理念、水平、体系、人才、市场化、老年城、健康管理等作主题发言。
在论坛开幕式上,由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年轻教师发起成立致力于向失独和空巢离退老教师送温暖的“师生暖心社”。
【论坛通知】
第三届民生论坛
目前,我国正在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规模大、峰值高、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非常突出,“未富先老”现象严重,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当前应该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第三届民生论坛将以养老与健康产业发展为主题,邀请老年人、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相关管理部门代表就制约养老与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突出问题、改善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论坛主题:养老与健康产业发展
论坛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民盟北京市委
论坛承办: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
论坛时间:2013年12月26日(周四)下午14:00—17:00
论坛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论坛主持: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彭丽红
论坛议程:
1、论坛开幕式(14:00—14:30)
(1)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暖心社”成立仪式
(2) 领导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
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剑平
2、嘉宾主题发言(14:30—16:30)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邬沧萍教授
发言题目:以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思维发展养老与健康服务业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王素英副司长
发言题目: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韩克庆教授
发言题目:关于养老服务市场化的几点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杜鹏教授
发言题目:关于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教授
发言题目:加快建立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应对老龄化挑战
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冰教授
发言题目:21世纪的新财富理念——身心健康
中国投资协会大企业委员会李启明会长
发言题目:关于创建老年城的初步设想
北京太阳城集团董事局朱凤泊主席
发言题目: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亟需解决三大问题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方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赵继新教授
发言题目:加大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培养力度
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主委、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郭国庆教授
发言题目:从企业战略视角看健康管理的价值
3、嘉宾自由发言(16:30—17:00)
【最新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暖心社”成立
2013年12月26日,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教师发起,由青年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共同组成的面向我校失独、空巢离退老教师的爱老、助老社团,取名“师生暖心社”。该社将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师生工作学习之余,根据老教师的意愿,定期联络、问候、家访。像老教师的儿女一样,常回家看看。
“师生暖心社”是为青年师生和老教师之间搭建的爱老、助老平台,青年师生通过与老教师聊天、谈心、读书读报、写回忆录、整理和打印文稿等多种形式,舒缓老教师晚年的孤独,可以从精神和心理上送去青年师生对他们的尊敬和关爱。
“师生暖心社”的爱老、助老活动,是青年师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强道德修养的教育实践,也是青年学子追随老教师、传承治学之道的学习实践。
欢迎青年师生加入“师生暖心社”,让我们星火相传,携手行动,爱老、助老,从你、我做起!!
社长:宋小荣
助理:宋非 吕文威
联系:白光萍 13611050182
Email:rendaminm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