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农工党中国人民大学支部第三至第五届主委(2001-2015)。
一、个人简历
袁济喜,1956年出生,上海人。
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
1982年年本科毕业后就读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专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5至199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教,任讲师与副教授。
1995年至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与教学。
2005年至今在国学院任职。
1997年起任教授,2001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已有6名硕士生与4名博士生毕业,目前指导六名中国古代文艺学方向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1990年至1991年曾赴日本九州大学访学。
1994年被选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成员,申报的《中国传统美育与人格建构》选题获得该工程的首批项目资助,后又获得华夏英才出版基金的资助,以《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的书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广泛好评。两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推选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与教育部第三届青年教师奖候选人。
2003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申报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取得申报成功。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
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六朝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主撰的《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类”资助《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现代传承》项目,资助金额为5、5万元。现已结项,成果被选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网站上刊登,以专著形式出版。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项目《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二、主讲课程
本科生:1、中国文学理论史。2、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讲。3、中国美学史
研究生:1 、中国古代文艺学。2、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三、科研立项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主持,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材“百人工程”资助项目,独立完成38万字的专著,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文艺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主要参加者与撰写者。
《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现代传承》,主持,200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顶目,已结项出版。
《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项目。进行中。
四、获奖情况
《六朝清音》(主撰),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五、社会兼职
《文心雕龙》学会(一级学会)副秘书长,中华美学会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北京市美学会常务理事,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等。
六、学术编年
1、论文
A、近五年主要论文目录
《走向现代的传统美学》,收入《百年美学》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神会与妙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传统美育与美学研究的激活》,《文学前沿》,第三辑,2001年。
《美育与人格关注》,《民族艺术》,2001年第1辑。
《论传统美学与当代人文建设》,《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1年第11期)。
《论六朝文学精神的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 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
《论“兴”的组合界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 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1期)。
《神会与妙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兴:魏晋六朝艺术生命的激活》,《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论儒家审美人格的生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 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2年第9期)。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天赋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
《论“兴的审美意义》,《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文艺之美与天地之心》,《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6期)。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 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3期)。
《论宗白华的魏晋美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 期。
《〈淮南子〉与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光明日报》,2003年7月29日,(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8期)。
《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诗兴鉴赏与中华文艺精神》,《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诗兴活动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六朝文体论的人文蕴涵》,《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从“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2期)。
《郭象与魏晋美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4年第11期)。
《论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的特质》,《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
《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与学术史瞻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论林语堂对幽默的解读》,《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从“神感说”探讨古代文论的“神思说”》,《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2年第6期)。
《体大周正综赅有方》,《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列子>与六朝文士的演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文学的生生不息与自然的超验意义》,《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从人生忧患到审美升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王弼的阐释智慧与六朝文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化》,《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先秦儒家文论的再认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B、五年前主要论文目录
《传统审美文化的价值评估》,《文汇报》,1994年8月18日。
《论传统审美文化中的批评精神》,《文艺报》,1995年9月15日。
《审美的雅与俗》,《人民日报》,1995年3月7日。
《论传统审美文化中的批评精神》,《文艺报》,1995年9月15日。
《论魏晋南北朝文士的地域孤独感》,《东方丛刊》,1995年第3期。
《论六朝文士的孤独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庄生晓梦迷蝴蝶》,《方法》,1997年第2期。
《孤苦与逍遥》,《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6期。
《人淡如菊》,《东方文化》,1997年第3期。
《论两汉士人的命运》,《东方丛刊》,1997第4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人文杂志》1998年第4期。
《论两汉时代的域外观》,《人文杂志》,1998年1期。
《论建安风骨向正始之音的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先秦文艺批评忧患意识成因的探寻》,《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永远的华亭鹤唳》,《随笔》,1999年第1期。
《从“六艺之教”看周代的审美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百年美学立人为本》,《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自然之美与人格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文化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新增长点》,《文学前沿》,第二辑,1999年。
《儒家乐论与人格建设》,收入《儒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意义与人格》,《东方》,1999年第7期。
《论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的实施》,《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先秦美学中的审美感觉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百年美学:传统与现代》,《求是学刊》,2000年第1期、第2期。
《“底线”的忧患》,《文艺争鸣》,2000年第4期。
《中庸之道与文化底线》,《粤海风》,2000年第4期。
《失魂的批评语境》,《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大乐与天地同和》,《人民日报》,2000年9月16日。
《美育与当代人文话题》,《东方》,2000年第4期
《当代中国美育的悲壮使命》,《学术研究》,2000年第2期。
《文化底线与文化忧患》,《东方》,2000年第5期。
2、专著
《两汉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中华美学趣尚》,京华出版社,1995年。
《人生交换》,海天出版社,1999年。
《中西美学思想比较》(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人海孤舟: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六朝美学》(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人生交换》,海天出版社,1999年。
《兴:艺术生命的激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和:审美理想之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六朝清音》(主撰)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中华书局,2002年。
《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承续与超越-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教材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古籍整理
《韩愈散文选注》,大连出版社,1997年。
《诗经译注》,大连出版社,1998年。
链接:http://guoxue.ruc.edu.cn/displaynews_szdw.asp?id=191
季冬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农工党中国人民大学支部原副主委。
个人简介
季冬生,女,汉族,1963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第三、四、五届农工党人大支部副主委。第十、十一、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农工北京市委委员,第十四、十五届农工中央妇委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农工北京市委经济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家税务总局特邀监察员和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特约检查员,中国证监会第一、二、三届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命题委员会专家。电子邮件 jidongsheng@ruc.edu.cn
教育背景
1981年至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8年至199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3年至1994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进修
200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任教
学术和社会兼职
中国证监会特聘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参政议政委员会调查研究员
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
讲授课程
货币银行学
证券投资学
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银行会计
专业英语
教学成果和荣誉
1997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3年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科研方向
投资基金
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
现代投资理论及其应用
对外金融关系
发挥证券投资基金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代表性学术成果
著作:
2008,《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七辑)从股改看不到信息披露谈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八辑)增强基金有效信息披露为危机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财政与金融》,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证券投资学》(第10章、11章的1、2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证券投资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金融学》精编版学习指导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投资学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证券投资分析》,上海财金大学出版社
2002,《金融资金运行分析:机制、效率、信息》,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股指期货:中国金融市场新品种》,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1,《证券投资基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证券投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投资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金融理论与实务自学考试大纲》,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0,《金融理论与实务》,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0,《金融理论与实务自学指导》,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0,《投资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证券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文:
2008,《投資信托のリスク管理の土台となゐ情報開示》,《中国资本市场研究季刊》第2卷
2008,《从股改看证券投资基金公司治理功能的规范》,《投资与证劵》第4期
2008,《证券投资基金有效信息披露的社会价值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6期
2007,《证券投资基金治理功能的新篇章》,《中国金融》第4期
2007,《金融学的深化:范式转变与信息技术》,《南开学报》,2007-05-20刊
2007,《从股改看证券投资基金公司治理功能的规范》,《中国审计》第12期
2006,《证券投资基金“积极治理主义”的前景》,《中韩财政金融政策与经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第8期,《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5辑
2005,《让我们一起认识金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156期
2005,《美国共同基金治理角色的变化》,《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5辑
2004,《2003年中国资本市场政策评析》,《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第4期
2004,《美国共同基金治理角色的变化及其借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1期
2003,《美国助学金融概况对我国的启示》,《金融与保险》第9期
2003,《“双核心”阶段的银行变革》,《中国金融家》第1期
2003,《2002年资本市场政策评析及2003年政策展望》,《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2003,《美国助学金融概况对我国的启示(C)》,《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3期;《金融与保险》第12期
2002,《2001年资本市场政策分析》,《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合作》第4期
2002,《论女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妇女研究》第5期
2002,《发挥女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妇运》第8期
2002,《发挥中期协在期货教材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全国高效期货教育高级研讨会
2002,《发展我国股指期货的政策建议》,《经济要参》第10期
2002,《发挥女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北京妇女》第2期
2001,《透视社保基金入世》,《瞭望》第2期
2001,《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中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第4期
2001,《“资本市场中心论”引发的思考》,《中国金融》第11期;2002年被收入《现代金融:理论、政策、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互联网技术对金融资金运行的影响》,《经济导刊》第6期;2002年被收入《现代金融:理论、政策、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保守与激进策略在转换--证券基金最新投资组合点评》,《中国证劵报》,1999-01-11刊
1998,《投资基金面临的困难与出路》,《中国证据报》,1998-02-23刊
1998,《新基金:买点在哪里?》,《中国经济时报》,1998-03-24刊
1998,《基金经理人 如何面对市场风险》,《中国证劵报》,1998-04-16刊
1998,《兴华基金亮相 模式、政策明朗》,《中国经济时报》,1998-04-18刊
1998,《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的效果分析》,《国有资产研究》第1期
1998,《回望证券投资基金》,《中国经济时报》,1998-07-08刊
1998,《正视经济对股市的决定作用》,《人民政协报》,1998-08-25刊
1998,《高风险不等于高收益:Bre-X股市风云录》,《国有资产管理》第1期
1997,《深沪投资基金组合管理的实证研究》,《证券时报》,1997-09-23刊;1998年被收入《理想与现实“迈向21世纪的中国财政、金融和投资”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术奖励
2002,《“资本市场中心论”引发的思考》获第8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000,《投资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获第8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徐立进: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教授,农工党中国人民大学支部第六届(即现届,2015-)主委。
教育经历
198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
1992.9-1995.7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95.9-1998.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98.10 - 2000.11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博士后
2001.1 - 2001.11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博士后
2001.12 – 2005.7 香港理工大学 博士后
2005.8 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 副教授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有机合成化学
(1) 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
(2) 过渡金属催化的杂原子化合物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
主要代表性论文目录
1. Xu, Lijin*; Liu, Dongsheng*. Functional evolution on the assembled DNA template.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0), 39, 150-155. (hot paper)
2. Feng, Lichun; Sun, Yaweei Sun, Tang, Weijun; Xu, Lijin*; Lam, Kim Hung; Zhou, Zhongyuan; Chan, Albert S. C. Highly Efficient Chemoselective Construciton of 2, 2-dimethyl-6-substituted-4-piperidone via Multi-component Tandem Mannich Reaction in Ionic Liquids. Green Chemistry (2010), 12 in press.
3. Chen, Ping; Sun, Yawei; Liu, Huajie; Xu, Lijin*; Fan, Qinghua; Liu, Dongsheng*. A pH responsive dendron-DNA-protein hybrid supramolecular system. Soft Matter (2010), 6, 2143-2145.
4.Tang, Weijun; Tan, Jing; Xu, Lijin*; Lam, Kim Hung; Fan, Qinghua, Chan, Albert, S. C.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quinoline and pyridine derivatives with iridium-(P-Phos) catalyst. 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2010), 352, 1055-1062.
5. Liu, Mingcui; Hyder, Zeynab; Sun, Yawei; Tang, Weijun; Xu, Lijin*; Xiao, Jianliang. Efficient synthesis of alkyl aryl ketones & ketals via palladium-catalyzed regioselective arylation of vinyl ethers. 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2010), 8, 2012-2015.
6. Tang, Weijun; Xu, Lijin*; Fan, Qinghua*; Wang, Jun; Fan, Baomin; Zhou, Zhongyuan; Lam, Kimhung; Chan, Albert S. C*. 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of quinoxalines with diphosphinite ligands: a practical synthesis of enantioenriched, substituted tetrahydroquinoxaline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9), 48, 9135–9138.
7. Cheng, Enjun; Xing, Yongzheng; Chen, Ping; Yang, Yang; Sun, Yawei; Zhou, Dejian; Xu, Lijin; Fan, Qinghua; Liu, Dongsheng*. A pH-triggered, fast-responding DNA hydrogel.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9), 48, 7660–7663.
8. Lam, Kim Hung*; Gambari, Roberto; Yuen, Marcus Chun Wah; Kan, Chi Wai; Chan, Penni; Xu, Lijin; Tang, Weijun; Chui, Chung Hin; Cheng, Gregory Yin Ming; Wong, Raymond Siu Ming; Lau, Fung Yi, Tong, Cindy Sze Wai; Chan, Andrew Kit Wah; Lai, Paul Bo San; Kok, Stanton Hon Lung; Cheng, Chor Hing; Chan, Albert Sun Chi; Tang, Johnny Cheuk On. The preparation of 2,6-disubstituted pyridinyl phosphine oxides as novel anti-cancer agents. 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09), 19, 2266-2269.
9. Zhou, Haifeng; Li Zhiwei; Wang, Zhijian, Wang, Tianli; Xu Lijin; He, Yanmei; Fan, Qinghua, Pan Jie; Gu, Lianquan; Chan Albert S. C. Hydrogenation of quinolines using a recyclable phosphine-free chiral cationic ruthenium catalyst:enhancement of catalyst stability and selectivity in an ionic liquid.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8), 47, 8464 –8467.
10. Li, Zhiwei; Wang, Tianli; He, Yanmei; Wang, Zhijian; Fan, Qinghua*; Pan, Jie; Xu, Lijin*. Air-stable and phosphine-free iridium catalysts for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quinoline derivatives. Organic Letters (2008), 10, 5265-5268.
11. Xu Dan; Liu, Zhihua, Tang, Weijun; Mo, Jun; Xu Lijin*. Palladium-catalyzed highly regioselective Heck reaction of aryl nonaflates with electron-rich olefins.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8), 19, 1017-1020.
12. Xu Dan; Liu, Zhihua; Tang, Weijun; Xu Lijin*; Zeynab Hyder; Xiao Jianliang*. Palladium-catalyzed Regiocontrolled Internal Heteroarylation of Electron-rich Olefins with Heteroaryl Halides. Tetrahedron Letters (2008), 49, 6104-6107.
13. Liu, Zhihua; Xu, Dan; Tang, Weijun; Xu Lijin*; Jun Mo, Xiao Jianliang. A general method for regioselective Heck arylation of electron-rich N-acyl-N-vinylamine with aryl halides. Tetrahedron Letters (2008), 49, 2756-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