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沧萍简介
王传纶简介
高鸿业简介
许征帆简介
何家弘简介
殷强简介
邬沧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民盟成员,归侨。
个人简介
邬沧萍,1922年9月生,广东番禺人。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人口研究》杂志名誉主编。
工作履历
1946年毕业于香港、广州岭南大学经济系,1948年赴美,1951归国。1953年起在现人大统计学院任教。1971年起开始专门从事人口学教学和研究,先后参与筹建人口研究所、《人口研究》杂志、人口学系、老年学研究所,曾任副所长、副系主任、所长和系、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社会兼职
曾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2000~2005任北京市政府参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副主委。曾任中国人口学会秘书长、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会长,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会长,北京市老年学会副会长,国际人口研究机构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计生联亚太地区常务理事、国际老年学会亚大分会常务理事。
学术成果和奖励
公开出版的教科书、专著、译著、辞典等30种,如《人口统计学》、《人口学辞典》、《社会老年学》等,公开发表论文、文章300余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社会科学》等发表30多篇。1995年获第二届中华人口奖(科学奖)。
链接:http://ssps.ruc.edu.cn/cnt.php?id=399&fid=7&navid=41
http://news.ruc.edu.cn/archives/70673
王传纶: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民盟成员。
王传纶(1922— 2012),江苏苏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和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原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原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顾问,“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新中国财政金融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王传纶教授是新中国财政金融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他在求学期间系统接受了国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训练,因不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现实,立志于读书救国,在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将西方财政、金融的理论体系与最新的国外财经研究资料带回中国。王传纶教授还致力于译介国外学术名著,他先后主持译校论著十余种,为新中国财政金融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传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知识渊博,造诣精深,治学严谨,不尚空谈。他一生笔耕不辍,为我们树立了经世济民的学者楷模。2011年,王传纶教授荣获刘鸿儒基金会颁发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与他共事近60年的黄达教授以“真有学问,有真学问”八个字概括王传纶教授的治学境界,表达了无数朋友、同仁和弟子的共同感受。
王传纶教授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他60年不离讲台,始终坚守在新中国财政金融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他指导学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实践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优良古训;他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当得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美誉。他培养的无数弟子如今都活跃在各重要岗位上,为新中国的财政金融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链接:http://news.ruc.edu.cn/archives/33985
http://news.ruc.edu.cn/archives/34136
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归侨,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享受政府津贴。2007年5月17日逝世,享年86岁。
高鸿业1921年生于江苏徐州,194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1946年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经济学,1956年获博士学位;随后任美国密苏里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1957年归国。
主要著述包括《评萨谬尔森经济学》(1988年)、《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1988年)、《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1996年)、《西方经济学》(1996年)、《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1996年)、《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2002年)等。此外,他翻译了凯恩斯的传世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持翻译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2版。
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media/article.aspx?articleid=7189
许征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民盟成员,归侨。
基本情况
许征帆,男,1927年10月生,福建省金门县,汉族,中共党员。
最后学历:研究生,1950年初毕业于华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
所学专业: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
职称:教授。评定时间:1983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导师。
工作履历
1946年在马来亚参加党领导的革命工作,担任《南侨日报》(胡愈之主编)、马来亚共产党机关报《民声报》的特约记者,在中共新加坡作协(地下组织,书记吴荻舟)领导下参加马华革命文艺活动,撰写反蒋抗英地习作。
1948年中被英帝国主义当局勒令“自由”出境,经组织推荐到我党领导的香港达德学院新闻专修班学习并为党报《华商报》撰稿。
1949年3月自香港回京。50年初调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研究室当研究生。半个多世纪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组成员等职。
研究领域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方向
着力研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联系时代新实际解决时代新课题的伟大贡献。
开设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教学获奖情况
国家优秀教学奖二等奖;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一等奖;北京市师德模范等等。
主要成就及专著
主编《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三卷本)、《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辞典》、《社会主义论库》(三卷本)、《时代风云变幻中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科研获奖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说》(三卷本)获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社会主义论库》(三卷本)获北京社科研究成果特等奖;
《试论我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获北京市首届优秀论文一等奖;
主要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二、三、四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共北京市委决策顾问、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顾问、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学位委员会主任。
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MbCZqCAsBJ_rhifA82koGGjoJmbZUy1tTPNPzertEcrvVp8hz7NOeovEJqTf8e4
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侨联顾问。
教育背景
1992-1993,美国西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3-1986,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法学硕士学位;
1979-1983,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获法学学士学位。
访问讲学
2012.8,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拉特罗布大学访问讲学
2012.6-7,日本名古屋大学特任教授
2011.10,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访问讲学
2010.6-8,德国马普国际与外国刑法研究所访问讲学
2011.2,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访问讲学
2006.12-2007.1,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访问讲学
2002.9-2003.3,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
1998.4-5年,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6.9-1997.3,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0.1-6,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证据法学、侦查学、刑事司法制度、法律语言等。
现任职务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所长、法律语言研究所所长
社会兼职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兼法律语言研究会会长
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检察学研究会职务犯罪侦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刑事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2006-2008)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12)“周末论坛”节目的特邀主持人(2005-2006)
《证据学论坛》主编、《法学家茶座》特邀执行主编
荣誉奖励
第五届全国侦探推理小说大赛特别贡献奖(2011)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1)
《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荣获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9)
《证据法学》获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6)
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2005)
宝钢优秀教师奖(2004)
国家级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
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999)
代表性成果
代表作:
《短缺证据与模糊事实——证据学精要》,法律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论文类:
“职务犯罪侦查也要实现‘四化’”,《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证据的采纳和采信——从两个 ‘证据规定’的语言问题说起”,《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从犯罪侦查学到物证技术学和证据调查学“,《法学家》2010年第4期
“论法律语言的统一和规范——以证据法学为语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论推定概念的界定标准”,《法学》2008年第10期
“从自然推定到人造推定—关于推定范畴的反思”,《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论推定规则适用中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论纲”,《法学家》2008年第3期
“证据学抑或证据法学”,《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刑事错案中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与经济分析”,(何家弘、何然合著)《政法论坛》2008年第2期
“证据法功能之探讨——兼与陈瑞华教授商榷”,《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论职务犯罪侦查的专业化”,《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多种些活树 少谈些森林——也说‘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现代法学》2007年第1期
“论证据的基本范畴”,《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中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借鉴”,《法学家》2006年第1 期
“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沿革看中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法学家》2005年第4期
“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答刘金友兼与张卫平、王敏远商榷”,《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秘密侦查立法之我见”,《法学杂志》2004年第6期
“文书审"与司法公正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论法官造法”,《法学家》2003年5期。
“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之我见”,《政治与法律》2002年1期。
“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之构想”,《法学家》2001年第6期。
“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兼论司法证明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试述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法学杂志》2000年第2期。
“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
“司法公正论”,《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
“有毒的树上结出的果实一定有毒吗?──关于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师生对话录”,《中国律师》1999年第3-7期连载。
“陪审制度纵横论”,《法学家》1999年第3期。
“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为‘自由心证’正名”,《法学杂志》1997年第6期。
“证据调查学的对象和体系”,《法学杂志》1996年第6期。
“关于创建“证据调查学”的构想”《法学家》1996年第6期。
“论美国检察制度的特色”,《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
“外国法庭科学鉴定制度初探”,《法学家》1995年第5期。
“美国检察制度研析”,《法学家》1994年第4期。
“从洛杉矶事件透视美国审判制度的弊端”,《法学杂志》1992年第5期。
“侦查学十年”,《法学家》1989年第2期。
“刑事诉讼证据属性新辨”,《法学家》1988年第6期
“罪犯识别与亲子鉴定中的“遗传密码指纹法””,《法学杂志》,1988年第1期。
“犯罪侦查中的同一认定问题”,《法学家》,1987年第5期。
“对墨刑的一点新认识”,《法学杂志》,1986年第2期。
“防卫过当的定罪问题”,《法学杂志》,1985年第4期。
“在运动中把握法制的协调发展”,《法学》1984年第10期。
“美国测谎业一瞥”,《法学杂志》,1984年第3期。
著作类:
《扭曲的灵魂――外国犯罪实证》(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虚拟的真实――证据学讲堂录》(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犯罪的密码――科学探案纪实》(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换位的视角――多媒体对话录》(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证据的语言――法学新思维录》(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从通俗到深奥――法治文化杂论》(何家弘作品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观察到思考――外国要案评析》(何家弘作品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何家弘作品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相似到同一――犯罪侦查研究》(何家弘作品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从应然到实然――证据法学探究》(何家弘作品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人生狭路――黑蝙蝠•白蝙蝠》(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误区――龙眼石之谜》(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怪圈――神秘的古画》(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黑洞――股市幕后的罪恶》(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人生情渊――双血型人》(何家弘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谁的审判谁的权——刑事庭审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谁的陪审谁的权——刑事庭审制度改革的虚拟实验》
(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当代美国法律》(修订版,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证据的审查认定规则:示例与释义》(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
《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第4版,独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证据法学》(第4版,合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新编犯罪侦查学》(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证据法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简明证据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刑事司法制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编证据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的陪审制度向何处去――以世界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为背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证据调查》(第2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证据大全》(第2版)(译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证人制度研究》(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血之罪》(法文版),法国黎明出版社2003、2011年版
《血之罪》(意大利文版),意大利莫西亚出版社2007年版
《血之罪》(中文繁体字版),台湾顶天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版
《法律英语》(中文繁体字版),台湾伟硕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版
代表性项目
“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司法判例制度研究”(2011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刑事诉讼中科学证据的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研究”(2010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刑事庭审实证研究”(2009年司法部项目)
“侦查人员出庭凭证的范围和程序”(200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检察制度比较研究”(2007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项目)
“司法鉴定人的出庭作证研究”(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项目)
“侦查机关强制采样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的研究”(2007年北京市刑侦学研究会项目)
“证据的审查与认定原理研究”(2006年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刑事错案实证研究”(2006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
“陪审制度比较研究”(2004年司法部项目)
“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2004年欧盟法律与司法合作项目办公室项目)
“刑事审判中的证据制度研究”(2000年国家重点社科基地重大项目)
“刑事审判认证制度研究”(2001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
“电子证据法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
“中外司法体制研究”(司法部项目)
“证人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的转变”(最高人民检察院项目)
其他
个人网页http://www.hjhlegalenglish.cn/
个人博客http://hejiahong.fyfz.cn
链接:http://www.law.ruc.edu.cn/sz/show.asp?No=132
殷强:男,1961年出生,汉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海淀区政协常委,海淀区侨联副主席,海淀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民进北京市委委员,民进海淀区委副主委,民进中国人民大学支部主委,中国侨联委员,北京市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侨联主席,中国人民大学侨联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理事长。
研究领域为新闻出版、视觉信息数字化工程、国际互联网传播与物联网技术、华侨问题研究
教育背景及工作履历
1979.09—1983.07 天津医学院医学专业学习;
1983.09—1990.12 中国飞鸽集团公司工作;其间,1985.09—1989.07 中医研究院中医学专业学习;
1986.09—1989.07 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专修班学习研究摄影技术、医学影像与工程影像;
1990.12—2001.03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新大陆》杂志社主编、日本海
外华文出版社总编辑 编审;
其间,1990.10—1991.10日本东京工艺大学摄影专业学习;
1991.10—1993.04 国立埼玉大学文化科学专业传播学方向研究生;
1993.04—2000.03 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后;
2000.03—2004.03 日本亚洲文化研究院教授(回国后转任客座教授);
2000.12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
其间,2002.06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主任,编审。
科研成果
1991年参与主编《中国留日博士集》(年鉴)
1993年合著《中国摄影家看东京》(写真集)
现任职务
党派内职务
民进中央出版与传媒委员会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委员兼民进北京新闻出版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主委
社会职务
北京市侨联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侨联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中高级归侨侨眷留学回国人员知识分子与中青年归侨侨眷留学回国企业家友好联谊会(区侨友会)副会长、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副主席、北京高校摄影学会理事长、全国影像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三网融合专家委员会物联网标准化联合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交通问题特聘专家、旅日中国学者联谊会理事长。
获奖情况
2004年被中国人民大学评为十大教学标兵
2004年获教育部专业优秀论文奖
2004年获教育部等颁发中国摄影教育突出贡献奖
2005年5月被中国人民大学推荐为教育部“尖子留学归国人员”,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指导委员会委员候选人
2012年荣获北京市侨联工作先进个人
2013年荣获全国侨联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