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琨
发文时间:2007-03-14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吴大琨教授,笔名吴伟石,江苏苏州人,1916年出生,1936年参加革命,194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荣誉教授。
吴大琨先生青年时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毅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在救国救亡的年代,出生入死,为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革命活动家,吴大琨先生30年代结识薛暮桥、孙冶方、许涤新等同志,参加中国经济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吴大琨先生中断留学回到上海,任全国救国会宣传部总干事,编辑《救亡情报》,1938年参加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国大同盟”工作。
1939年2月,受党的委派,吴大琨先生率上海各界民众第二批慰问团赴皖南慰问新四军,回沪途中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上饶集中营囚禁三年半。1942年出狱后,先后被暨南大学聘为讲师、东吴大学聘为副教授,主讲“战时经济学”。东吴大学解散后,吴大琨先生曾参加美军为抗日战争服务,因协助美军炸毁日军广州飞机场立功,被授予美国“自由勋章”(Medal of Freedom)。抗战胜利后,吴大琨先生在上海主编《经济周报》。
1946年,吴大琨先生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远东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美国和中国经济研究工作,临行前曾受到周恩来同志的接见和教诲。1949年暑期,吴大琨先生回国列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了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1951年,吴大琨先生绕道欧洲,途经瑞士、捷克、苏联返回祖国。
1952年至1956年,吴大琨先生在山东大学任教并兼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主讲政治经济学,并曾当选为青岛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7年,吴大琨教授调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教,并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讲世界经济、美国经济课程。他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工作期间,确立了世界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世界经济专业的人才。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设立世界经济专业后,为使该专业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更多地同国外学者建立起学术交流关系,吴大琨与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教研室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在缺乏资金、缺乏编制的情况下,于1987年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太平洋经济研究所,亲自担任该所所长,并自筹资金主办了全国第一届太平洋经济学术研讨会。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成立,吴大琨教授兼任该系的名誉系主任。由于吴大琨教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突出成绩,从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2006年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称号。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早在1936年吴大琨教授就翻译出版了《大众政治经济学》,教育了几代有志青年投身革命斗争。吴大琨教授长期致力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1979年为全国研究生开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讲座。1981年在《中国历史研究季刊》第三期上发表了《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看亚细亚生产方式》一文,确信马克思所说的历史上的生产方式是六种而不是五种,中国同古代埃及、巴比伦一样属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产生方式”的范畴。该论文被翻译为英文发表,并收录在英国198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论文集中。吴大琨教授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大众政治经济学》(译著)、《中国经济史解读》(英文著作,1951年载英国《过去与现在》)、《谈谈美国经济》、《中国奴隶制经济与封建制经济论纲》、《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吴大琨选集》;主编的论著有:《论太平洋经济》、《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获北京市1991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获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金融资本论》等。
*吴大琨,归国华侨,归国留学人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央常委,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