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2024全国两会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委员之声
发文时间:2024-03-20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2024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和教师郑功成、庄毓敏、汤维建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教师杨光斌、张风雷作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的历史坐标上,中国人民大学的代表委员们坦诚建言、共商国是,在认真履职尽责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人大智慧。
林尚立
2024年全国两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之年召开的重要盛会,我有幸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备受鼓舞,深感使命重大。政府工作报告重点突出、内容凝炼、实事求是,高度概括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在过去一年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对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总体要求,对各项工作进行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的硬道理,以实际行动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贡献人大力量!
透过两会,看14亿人的需求怎么解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的长期探索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形成的一套制度,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一套现代、民主的制度体系。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通过严谨的立法过程促进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高了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这种有效的民主机制不仅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也为人民群众的福祉提供了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让人民表达意愿,同时集聚人民意愿,转化为国家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全体人民通过其代表,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让中国社会充满活力。在多元当中有内在的一体,在一体当中有容纳多元的秩序,这就是社会活力的表现。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应培养新质人才
越是科技发展,越需要能够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知识供给方式和获得方式已发生巨大变化,大学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拓宽年轻人创新、创造、探索的空间,培养出一批具有未来观念、科技素养、人文情怀的新质人才,让国家、民族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真正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中国人民大学将从三个方面发力,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中心,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经济、法律、政治等人文社科领域有着强大人才供给优势。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将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为首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从学校整体布局而言,要通过新校区建设推动通州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创新地。去年11月,学校举办了以“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为主题的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论坛衔接国家战略,为推动全球发展、保障全球安全、促进全球文明贡献智慧力量,未来论坛永久会址定于通州,将使通州成为北京新故事的承载地,通过通州联通全球、联结世界。
郑功成
坚实成绩积淀未来发展底气
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走出新冠疫情的影响,实现了总体回升、稳健向好的良好开局,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安全发展、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新进展。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概括了我国具有的显著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这是我们持续发展的信心与底气所在。
把人民需求变为美好现实
我们不仅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而且应当提供清晰、稳定的预期,有预期才会有信心与安全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改善社会预期,将稳预期列为出台政策的“三稳”之首,这是针对当前社会预期偏弱问题的合理且正确的取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是社会保障。人人不担心生病,人人不害怕看病,我觉得我们的民生保障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基础。至于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因为这“一老一小”其实是民生发展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一老一小”的问题、满足“一老一小”的需要,是解决我们的民生问题、根本问题的重要内容。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打上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烙印,也反映了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汤维建
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时机趋成熟,尽快推出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向大会联名提交了《关于制定人民监督员法的议案》,建议加强对人民监督员进行立法调整的力度,尽快推出专门立法。
制定一部专门的《人民监督员法》,有利于架起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实现司法专业化判断与普通公众对法律公平正义日常认知的有机统一,有效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枫桥经验”理念,促进公众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司法和参与司法;有利于防止检察机关在办理各类监督案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为我国弘扬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增强司法公信提供有力保证。
建议尽快将《司法解释法》列入立法规划
我国司法解释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存在着若干缺陷和不足。在向大会联名提交的《关于制定司法解释法的议案》中,我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将《司法解释法》列入立法规划加以推进。
司法解释作为我国规范性文件的重要类型之一,在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进行普法宣传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关系着司法机关对法律的正确运用和统一适用。
通过立法构建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用以调节和规范司法解释的制度体系,有助于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抓实审判管理和队伍建设,以能动履职保障司法公正
针对长期受到人们质疑和诟病的“立案难”和“审判超期”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相应的改革,将作为考核指标的“年度结案率”改为“审限内结案率”,当事人起诉的案件在法定的审限内被审结,则被评价为符合司法效率的原则和要求。这样,“年底不收案”的沉疴顽疾得到了根除。司法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司法的大门敞得更开,正义得以提速,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了司法起点上的公平正义以及人民法院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追求和情怀。这是司法体制配套改革获得良好效果的成功案例,也是法院系统尊重司法规律、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突出范例。
张风雷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数智化转型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在以往基础上做出了新成绩,展现了新特点:一是深入调查研究,调研团队的规模有所缩小,强调下沉基层,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二是注重理论创新,强化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成绩实事求是,确定目标科学合理,提出举措切实可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非常鼓舞人心。中国经济破浪前行,要脚踏实地去做,落实到具体的政策上,特别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用实际行动来提振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以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大数据平台为抓手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数智化转型的提案》,希望国家能够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哲学社会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有基础的高校和学术机构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数据平台,汇集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开发简便易用的操作方法,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数智化转型。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我将一如既往地立足于自己的专业研究,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发展、为党和国家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杨光斌
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顺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指明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契合了大多数国家和各国民众的普遍诉求,为国际社会从变乱交织走向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为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路径。新时代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庄毓敏
一系列结构性政策保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同时具有可持续性,保持可持续的稳定增长,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为了保持经济稳增长,实施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比如从财政政策来看,减税、降费、增发国债以及地方政府债等。近年来,为了提高宏观政策效果,还开展了宏观经济政策协同性和一致性的评估,保证各项政策能协同精准和有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保持了流动性充裕,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增长,同时一系列的结构性政策也保证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些重大需求,如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普惠发展等,得到有效供给。
中国的政策工具还有很多,如产业政策、科技创新政策、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等,政策空间非常大。因此我对国家经济的稳增长抱有非常强的信心,也有非常好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