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疫情最初爆发到现在多个省市新增确诊为零,公众舆论在悄然发生变化。疫情刚刚爆发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指责。公众指责政府防控不力,指责武汉人民连夜出城,指责商贩囤积居奇。有关专家的话题尤其引起公众的激烈讨论。
从期盼、质疑到理解:震荡的公众舆论逐渐平复
突发的疫情面前,无所适从的公众依赖专家系统给出的建议。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疫情的拐点何时出现?疫苗的研制到哪一步了?但是面对新型病毒,专家对新型病毒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专家根据现有的证据做出判断。随着更多的实验证据的掌握,从“不排除人传人”、“有限人传人”到“肯定人传人”,从“儿童不易感”到“普遍易感染”,从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到粪口传播,专家对病毒的认识逐渐加深。
公众习惯于用后来的认知水平质疑过去的判断。一旦专家的言论不是百分百准确,公众发现所信赖的专家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时候,期盼瞬间转变为质疑和指责。当疫情形势逐渐加重,公众质疑专家“可防可控”的判断。当儿童也被感染,公众嘲讽专家“儿童不易染”的言论。当双黄连口服液被澄清对新冠病毒不具有针对作用,公众指责专家未经严谨证实就草率公布信息的做法。
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专家逐渐读懂公众的期待,学会与公众沟通。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公众的质疑进行回应,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传递科学知识。天津市疾控中心原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张颖,因破解“百货大楼迷局”,被网友称为“福尔摩斯”。她对病毒的“传播链条”抽丝剥茧般的解读,让公众了解了病例之间流行病学上的联系。上海医疗救治组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屡出金句,“还没到为所欲为的地步”、“要防火防盗防同事”,“把病毒‘闷死’”,深入人心。
民间的专家们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从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公众科普。他们利用各种社交渠道发出声音,解读疫情的相关知识,比如疫苗的研制过程是怎样的,什么是中成药,专家在战“疫”面前发表论文是否合理,等等。
媒体作为专家和公众之间的桥梁,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和冷静的头脑做出报道。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栏目因直面舆论和敢说真话颇受公众的欢迎,成为央视新闻的品牌节目。先是通过微博等社交网络搜集公众关注的话题,然后连线专家对疫情形势进行解读,及时回应公众关心的问题。
是科普,更是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这于公众来说是一个科普的过程。从究问新冠病毒最初如何在人类间产生和传播,公众了解到野生动物与新冠病毒的关联,什么是“零号病人”,为什么科学家们联名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从疯抢双黄连口服液,公众了解到疫苗研制的科学程序,什么是中成药,为什么双黄连对新冠病毒不具有针对作用。从质疑湖北省确诊病例的突然增加,公众了解到检测手段的变化,什么是核酸检验,又为什么突然增加临床诊断作为诊断依据。
这更是一个相互理解和体谅的过程。从最初的期盼,到质疑和愤怒,公众逐渐学会体谅和包容。不只是体谅专家,还体谅所有受疫情影响的人。尽管最初公众指责政府封城的做法,但是理解这是出于防控疫情的需要。公众指责连夜出城的人,但也会对身在他乡的武汉人民施以援手。公众指责专家言论前后不一致,但更知道同心协力、共抗时艰的可贵。
多难兴邦,一旦社会凝聚起来,便会成为抗击病毒的强大免疫力。
(本文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国人民大学支社主委、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刘金龙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马磊娜)
(原文链接:[观点中国]和疫情形势一起向好发展的,还有社会的凝聚力)